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两个亚型及正常对照组进食试验餐前、进食试验餐后胃电参数的变化,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胃肌电活动有何不同,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胃动力、胃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搜集2016.9-2017.6于聊城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功能性消化不(functional dyspepsia FD)纳入标准的患者59例,根据罗马III诊断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型,即餐后窘迫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其中41例纳入PDS组;18例纳入EPS组。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新型EGEG-8D型8导智能胃肠电图仪检测胃电活动,分析PDS组、EPS组及正常对照组胃电参数变化。结果:1.症状评估:两组患者均有上腹疼痛和腹部烧灼感,EPS组患者较PDS组患者更为严重(P<0.05)。腹胀和早饱在PDS组患者表现较为明显,在EPS组患者可忽略不计(P<0.05)。其他如恶心、嗳气、呕吐、反酸等症状两组间未表现出统计学不同(p>0.05)。2.胃电参数比较结果:PDS组组内比较,进食试验餐后主频率变异系数(instability coefficient IC)高于进食试验餐前(P=0.002);进食试验餐前主功率变异系数高于进食试验餐后(P=0.044);进食试验餐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高于餐后(P=0.002);进食标准餐后胃动过速占比显著高于餐前(P=0.000);餐后主功率与餐前主功率比较差别无意义(P=0.071)。EPS组组内比较,进食试验餐后主功率高于进食试验餐前(P=0.043)。对照组进食标准餐后主功率较餐前明显升高(P=0.000)。三组组内频率分布比较,显示三组餐前、餐后频率均主要分布在2.4cpm-3.7cpm(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各组组内功率分布对比,显示餐前、餐后频率在1.0-2.4cpm范围内的功率百分比最高(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P值分别为0.020、0.010、0.020)。组间比较,三组之间主频率的比较显示PDS组主频率低于EPS组及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PDS组、EPS组及对照组PR值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不同(P=0.289),但PR值呈现对照组高于EPS组、EPS组高于PDS组;PR值≤1构成比(胃动力不足率)的比较,显示P=0.012,P值<0.05,三组间胃动力不足率差别有显著不同;PDS组胃动力不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6),EPS组与对照组比较胃动力不足率无明显差异(P=0.31)。结论:1、功能性消化不良两个亚型之间症状存在一定的重叠,经统计学比较显示餐后窘迫综合征(PDS)病人以早饱、餐后饱胀为主,与进食相关;上腹痛综合征(EPS)病人症状通常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上腹烧灼感。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S组病人进食试验餐前后胃电活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胃电节律异常、餐后功率不增、频率及功率变异系数改变、胃动力不足发生率较高,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提示胃肌电活动异常是餐后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EPS组病人胃电活动变化与对照组相似,不同于PDS组病人。3、功能性消化不良两亚型间胃电图参数变化较大,对临床分型有一定指导作用,亦提示餐后窘迫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通过比较同一个体餐前餐后胃电参数变化、不同个体间对应餐前餐后胃电参数的变化,更为系统、严谨的了解不同身体状态、进餐及个体间差异对相应参数的影响。5、对频率分布及功率分布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是健康受试者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频率主要分布于正常范围内,虽然PDS病人胃电节律紊乱的发生率较正常受检者增高,但整体胃肌电活动紊乱并不是极为严重,以至于胃动过速或者胃动过缓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慢波所占百分比;此种结果也可以解释FD患者症状偏于轻中度,而不是极为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功率主要分布于过缓区段内,提示强而缓慢的胃收缩可以保证正常胃功能(蠕动、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