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发光效率高、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柔性可弯曲等特点,在平板显示及固态照明中得到了广泛应用。OLED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实现了商业化应用,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与完善。在效率方面,蓝光OLED的效率普遍较低,而基于磷光材料的蓝光OLED在高亮度时效率下降严重。在光源品质方面,白光OLED的显色指数、色温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本论文从以上问题出发,基于一种新型铂配合物磷光材料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利用该材料实现了高性能的蓝光及白光OLED,并通过激光泵浦探索性地研究了该材料的激光特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对新型蓝色磷光材料Platinum(II)[1,1-(5-methyl-1,3-phenylene)bis(3,5-dimethyl-1H-imidazol-2-ylidene)] chloride(Pt-460)的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它在高浓度掺杂的固体薄膜中可以同时发射单体的蓝光(460nm)和激发二聚体的红光(600nm)。并通过激发光谱和吸收光谱的测试,证实了该激发二聚体的发光源自于Pt-460单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2)在基于Pt-460的蓝光OLED器件中,详细研究了发光层及电子传输层对器件效率的影响。通过引入双极性的主体材料,在合适的器件结构中可以改善发光层中的载流子平衡,提高器件的效率;而选用合适的电子传输层可以促进载流子的注入,降低器件的工作电压,进一步提高器件性能。(3)结合单极性蓝光主体N,N-dicarbazolyl-3,5-benzene(mCP)和双极性蓝光主体材料3,6-bis(diphenylphosphoryl)-9-phenly-9H-carbazole(PPO2)各自的优势,在双主体材料共掺杂(co-host)的器件结构中,实现了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12.9cd/A和9.6lm/W的蓝光器件。而在双发光层器件结构中,器件的电流效率可提升至19.7cd/A。当使用PPO2作为电子传输层时,在双发光层器件中可以得到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24.2cd/A和16.9lm/W,CIE色坐标为(0.16,0.26)的天蓝光OLED。(4)基于双发光层器件结构,在Pt-460的掺杂浓度为12%时,获得了高性能的白光OLED。使用PPO2作为电子传输层时,器件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可达到30.3cd/A和20.8lm/W。同时该白光OLED的显色指数在亮度为1000cd/m2可达到83,CIE色坐标为(0.32,0.34),接近理想白光发射的(0.33,0.33)。(5)在Pt-460单发光体的器件中,首次实现了色温可调的白光OLED,其CIE色坐标可沿普朗克轨迹变化,产生类似于太阳光的发光特性。通过荧光寿命测试,可以发现Pt-460激发二聚体的寿命较长,在器件工作过程中比单体发光更容易达到饱和,造成了白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随电流密度的变化。(6)通过激光泵浦Pt-460掺杂薄膜,探索性地研究了Pt-460的激光特性。然而,未能在其激光泵浦的发射光谱中观察到放大的自发辐射现象,说明Pt-460不具有光增益特性。通过分析可知,在自然状态下,磷光材料中的三线态吸收往往大于三线态发光,因此要在Pt-460这类的磷光材料中实现激光会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