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特殊的岩性组合和坡体结构的控制,红层地区往往是滑坡灾害的易发区域。四川省宣汉县大园包滑坡为一发育于缓倾顺层红层中的古滑坡。在2004年9月暴雨期间,该滑坡发生了明显的蠕滑拉裂变形,严重威胁其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该古滑坡复活机理,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可为滑坡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查明滑坡区基本地质条件及滑坡基本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古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影响因素,分析了滑坡的变形复活机理,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滑坡的复活机理;采用极限平衡法评价了滑坡的整体及局部稳定性,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滑坡的防治措施。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大园包滑坡发育于缓倾顺层斜坡结构中,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簸箕形。滑坡区相对高差78~59m,滑坡纵向最大长度270m,纵向上滑体中后部较厚,厚度5.0~12.0m,前部厚度相对较小,厚度4~10m;横向上厚度整体为中间厚两侧薄的特点,滑体平均厚度约7m,方量约64.4×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整体主滑方向39°。(2)在分析古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致使斜坡发生滑动破坏的各种因素。古滑坡的形成主要受缓倾顺层斜坡结构和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控制,在降雨作用下,岩体沿着软弱泥岩层开始逐渐产生顺层蠕变,最终坡体在动静水压力、软弱泥岩层抗剪强度降低等作用下以“滑移-拉裂”的破坏模式失稳。(3)滑坡于2004年9月3日因连续的强降雨发生复活,其复活主要是由于不利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连续强降雨综合作用导致的。滑坡区下部多为平台耕地,雨水汇集到中前部不利于排泄,表层第四系土层结构较松散,利于降雨及地表水下渗,在持续的强降雨作用下,雨水逐渐入渗到坡体内部,在坡体内部形成动水压力及浮托力,最终因为滑带抗剪强度的衰减和地下水的共同作用,古滑坡发生变形破坏形成“蠕滑-拉裂”型滑坡。(4)运用二维渗流数值模拟再现古滑坡体变形破坏前4天强降雨下的渗流变化过程,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由上向下流动,首先在坡体前缘的基覆界面处土体饱和,形成暂态饱和渗流场,随着降雨的继续,饱和区域不断由坡体前缘沿着基覆界面向坡体的中后部推移,水位不断上升,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古滑坡体的稳定性不断降低。耦合分析现实强变形区的渗流场与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强变形区的稳定性发生显著变化,稳定性逐渐降低,最终处于不稳定状态。(5)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降雨作用下,位移主要集中古滑坡体中前部,后缘变形量小。位移发生在基覆界面以上,最大的位移为2.05m,位于高程约982m一带(即强变形区后缘),向前位移逐渐减小,前缘最小位移为0.2m。与古滑坡变形现实发生的位移变形情况基本一致。(6)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了滑坡整体及强变形区在天然、暴雨两种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滑坡整体及强变形区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7)在古滑坡复活机理、变形特征及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滑坡的治理方案。治理工程采用“抗滑桩+截排水沟+裂缝夯填”,并对治理后滑坡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其计算结果达到治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