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害赤潮在全球范围内的频发,不仅使海水养殖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对赤潮生物的控制技术主要有物理方法如超声波法,化学方法如凝聚剂沉淀法、羟基自由基杀灭法以及利用细菌、病毒的微生物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防治赤潮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而利用大型海藻控制赤潮的生物学方法因经济有效、生态安全等优点而具有较为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以大型海藻的综合利用以及赤潮的生物防治为出发点,对浙江沿海21个大型海藻样品的抑藻活性进行了筛选,研究了肠浒苔的抑藻活性并对其抑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浙江沿海21个大型海藻样品进行抑藻活性筛选,发现绿藻门的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 (L.) Link)、裂片石莼(Ulva lactuca L.)和红藻门的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 Harv.)、繁枝蜈蚣藻(Grateloupia ramosissima Okam)、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抑制作用最强,在提取物浓度为0.3 mg/mL以上时对赤潮异弯藻具有致死作用。(2)不同浓度的肠浒苔干粉末、提取物水相和乙酸乙酯相对赤潮藻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肠浒苔干粉末、提取物水相和乙酸乙酯相对海洋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活性随着抑制物浓度增加而增强。提取物水相、乙酸乙酯相浓度分别为0.96 mg/mL、0.32 mg/mL以上时对海洋原甲藻具有致死作用;干粉末、乙酸乙酯相浓度分别为1.2 mg/mL、0.04 mg/mL以上时对赤潮异弯藻具有致死作用。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肠浒苔中确实存在具有抑藻活性的化合物。(3)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技术,结合抑藻活性跟踪模型,从肠浒苔提取物乙酸乙酯相中分离纯化了3个活性化合物,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波谱手段及其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鉴定,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为15-乙氧基-(6z,9z,12z)-十六碳三烯酸(Ⅰ)、(6E,9E,12E)-(2-乙酸酯基-β-D-葡萄糖)-十八碳三烯酸酯(Ⅱ)、棕榈酸(Ⅲ)。抑藻实验表明,3个化合物对海洋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均具有抑制作用。在20μg/mL浓度下,化合物Ⅰ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率为43.62%,对海洋原甲藻的抑制率为28.83%;化合物Ⅱ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率达到93.46%,对海洋原甲藻的抑制率为43.3%。在50μg/mL浓度下,化合物Ⅲ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率为52.78%,对海洋原甲藻的抑制率为45.6%。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肠浒苔中分离,其中15-乙氧基-(6z,9z,12z)-十六碳三烯酸和(6E,9E,12E)-(2-乙酸酯基-β-D-葡萄糖)-十八碳三烯酸酯为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