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大鼠病理模型,探讨远近配穴、远部取穴、近部取穴电针对其痛行为学、脊髓形态学及脊髓水平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自体髓核放置于左侧硬脊膜与脊神经根移行处,注意使其对硬脊膜和脊神经根无压迫,建立髓核源性腰痛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远近穴组、近穴组、远穴组。远近穴组取双侧L5夹脊穴(Ex-B2)、大肠俞(BL25)、委中(BL40)和昆仑(BL60);近穴组取双侧L5 Ex-B2和BL25;远穴组取双侧BL40和BL60。电针治疗组大鼠每天电针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天。于术前1天和术后3、5、7天对其进行痛行为学观察,测定各组大鼠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和机械缩爪阈值;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 eosin, HE)观察各组大鼠术后7天的脊髓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观察术后7天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OX2 mRNA和EP2 MRNA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术后7天各组大鼠后角左侧小胶质细胞及COX2的表达变化。结果:1痛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自体髓核移植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5天的热刺激爪退缩阈值明显降低(P<0.05);术后5、7天与模型组比,所有治疗组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远近穴组>近穴组>远穴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天的机械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1),持续至术后7天;术后3天所有治疗组机械缩爪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近穴组与模型组之间的MWT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术后5、7天所有治疗组机械缩爪阈值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之间比较,远近穴组与近穴组疗效接近,术后5天,二者均与远穴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7天,远近穴组与远穴组有显著差异(P<0.05)。2脊髓形态: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术后7天模型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偏移或消失,可见细胞呈簇状排列,部分尼氏体消失,出现囊腔样变化或空腔;假手术组可见轻微损伤。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仍见囊腔样变化或空腔、部分尼氏体消失,但细胞排列较规律,损伤程度减轻。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胶质细胞的染色增强,胞体变大,细胞数增多,光密度明显上升(P<0.05)。假手术组中的小胶质细胞光密度与正常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OX2蛋白的染色增强,COX2的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电针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从趋势可以看出远近穴组、近穴组下降的趋势比远穴组更加明显。结果提示:与电针远穴组相比,电针远近穴组、近穴组抑制小胶质细胞及COX2表达的作用趋势更明显。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OX2在脊髓有基础表达,模型建立后,COX2的荧光表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中的COX2的表达减弱。小胶质细胞在正常脊髓中有基础表达;术后7天小胶质细胞荧光表达增强,电针治疗后其表达减弱。在结果中发现COX2与小胶质细胞有共同的表达区域。5 RT-PCR结果显示:COX2 mRNA在大鼠脊髓中有基础表达,造模7天后COX2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后远近穴组和近穴组的COX2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远穴组未见明显下降。远近穴组和近穴组的COX2 mRNA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电针远近穴组、近穴组的治疗作用优于远穴组。EP2 mRNA在大鼠脊髓中有基础表达,造模7天后EP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后EP2 mRNA未见明显下降,但有下降趋势。结论:无论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远近配穴电针均能可下调自体髓核移植所导致的脊髓小胶质细胞和COX2的高表达水平,减轻对脊髓的损伤,提高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和机械缩爪阈值,发挥针刺的镇痛抗炎症作用。在电针的疗效结果中,远近配穴和近部取穴的疗效接近,且优于远部取穴,可为临床针灸治疗腰痛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