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有野生蕨类植物90余种,全部处于自然野生状态。其中荚果蕨分布广泛且株型较大,而且荚果蕨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和工业原料等开发价值。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与繁育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荚果蕨生态环境调查,筛选适宜荚果蕨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子,开展荚果蕨的有性与无性繁育试验,通过定量研究与统计分析,分析各种生态因子变化对荚果蕨繁育和生长的影响,从而确立蕨类繁育最佳生态因子组合,提出科学可行的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生态因子对荚果蕨生长的影响的研究,找到适合荚果蕨生长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荚果蕨的各种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荚果蕨孢子的生命力比较强,在室温条件下可以保存近一年;置于5℃下冷藏可保存近一年;在冷冻条件下可以保存一到两年。(2)利用荚果蕨不同根茎繁育新植株,分生根状茎处理比直立根茎处理第1年萌发率低5%,第2年新植株形成率低50%,但是第3年新植株形成率高32%;施入草木灰处理有利于荚果蕨分生根茎分根繁育,草炭次之,无肥最差。(3)在平均温度20℃—24℃条件下,孢子体出现时间、数量,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明显优于平均温度12℃的处理;土壤水分<20%孢子不萌发,原叶体生长速度和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依次:水分45%>40%>35%;在遮光情况下,透光率在28.1%至全光照的光照强度区间范围内适宜荚果蕨繁育;4种培养基质中,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珍珠岩0%,河沙5%,蛭石为33%,草甸土为52%。(4)施有机肥过量使荚果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和叶枚数的生长减缓,生物量积累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施肥过量导致荚果蕨幼苗叶片的蒸腾速率降低,从而抑制了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三种肥料中鸡肥的新叶长出数量为T2组最多,猪肥和牛肥都是T1组最多。每种肥料的T4组都没有新的叶片生成,可能是施肥过量抑制了荚果蕨的生长。综合来说三种肥料中,鸡肥比较适宜荚果蕨生长,三种肥料T1组的施肥料量是荚果蕨生长比较适宜的。(5)6个不同处理组,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为T1:50%-55%,T2:55%-60%,T3:60%-65%,T4:70%-75%,T5:75%-80%,T6:80%-85%。T4组荚果蕨幼苗的株高、营养叶枚数均高于其它5组;测定初期由于水分处理导致叶绿素含量升高,提高了荚果蕨对水分梯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水分处理下,荚果蕨幼苗Pn和Tr显著降低,抑制了荚果蕨幼苗生物量积累,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而适应不同水分梯度;整个测定期间,T3组的脯氨酸含量最低,T1、T2组的脯氨酸含量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显著高于T3组,在渗透调节作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T4、T5和T6组脯氨酸含量随水分增大逐渐减小。测定初期,MDA含量T3组最小,T1、T2明显大于T3组且两组持平。T4、T5和T6组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但不明显,说明伤害程度较小。研究表明,荚果蕨不适应相对干旱的土壤水分环境,T3、T4组(土壤质量含水率为28%-32%)是荚果蕨生长和生理特性最优的土壤质量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