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水体污染已经进入富营养化阶段,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流域内点源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湖泊水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面源污染,暴雨径流是农业面源污染入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有效地控制太湖流域旱地暴雨径流对缓解太湖水体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为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项目编号:2002AA6012)中的子专题“农田节氮、控磷技术与示范工程”。主要研究太湖流域内典型旱地地表径流的特点及其组成,通过现场中试试验和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施肥方式节氮、控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典型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负荷分别为12.66kg/hm2、4.05kg/hm2,分别约占年施肥量的5.6%和4.1%。示范区内旱地氮磷一年向水体迁移的总量为3.86t和1.24t。氮磷向水体迁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和秋季为氮磷高负荷季节,6—11月占全年氮磷输出总量的83.4%和79.8%。降雨过程中氮磷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可达5~6倍。降雨中氮损失以NO2--N为主,占总氮的48.7%。随着降雨的进行,NO3--N浓度逐渐增大,而NH4+-N浓度逐渐降低。颗粒态磷是磷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磷的76.0%。固体悬浮物对颗粒态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降雨径流不同时间的累积氮流失量和累积径流量之间存在幂指数关系:TN=aQb;而径流不同时间的累积磷流失量和累积径流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TP=aQ+b。降雨历时与地表累积径流量满足对数回归模型:L=a Ln(t)-b。地表覆盖和肥料深施均可有效地降低氮磷向水体迁移的风险,其中地表覆膜可降氮59.8%,降磷90.5%;秸秆覆盖可降氮59.8%、降磷86.5%;肥料条施可降氮50.1%,降磷80.2%;穴施可降氮52.4%,降磷80.3%。各处理节氮控磷效果均较好。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地处理方法,这些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在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