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北赤道逆流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和机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n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Maryland大学大气海洋科学学院的最新版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0.5“×0.5”,1950.01-2008.12),通过流量、主流轴的纬度位置、主流轴的深度位置和流幅宽度等统计指标,从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分析和讨论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全流域(130.25°E-83.25°W)范围内的主要变化特征。利用一层半线性约化重力数值模式,通过设计不同的数值模式试验方案,构造典型的海表面风应力场作为模式驱动,进一步探究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季节变化特征的形成机制,以及ENSO循环对其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问题。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的流量,以140°E为界,其季节变化相位恰好相反。在140°E以西靠近西边界的范围,4月-8月其流量为异常偏强,9月-次年3月其流量为异常偏弱。在140°E以东的流域范围,从1月至9月,其流量异常减弱的信号逐渐由东边界向西传播至140°E,从6月至次年的3月,其流量异常增强的信号同样也逐渐由东边界向西传播至140°E。其主流轴纬度位置的异常偏南或偏北的信号、主流轴深度位置的异常加深或变浅信号和流幅宽度的异常增大或减小信号也同样伴随有西传的特性。2.在靠近西边界附近的海域,局地海表面风应力的季节变化对海洋的异常扰动在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的季节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作用。在太平洋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的季节变化主要受西传的Rossby波的影响控制。大洋东部海表面风应力的季节变化对海洋的异常扰动,通过海洋自身的扰动调整机制(西传的海洋Rossby波)影响控制着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在140°E以东的广阔中部和东部流域范围内的季节变化。3.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流量的年际变化超前于ENSO的发展循环。厄尔尼诺强盛期,NECC流量由年际异常增大逐渐向年际异常减小转变。拉尼娜强盛期,NECC流量由年际异常减小逐渐向年际异常增大转变。其主流轴纬度位置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基本同步。厄尔尼诺最强盛期,其纬度位置移动到年际异常最南端,拉尼娜最强盛期,其纬度位置移动到年际异常最北端。NECC东部和西部主流轴深度位置的年际异常变化同ENSO循环的相关性很高。厄尔尼诺最强盛期,其东部(西部)主流轴深度位置达到年际异常最深(浅)处,拉尼娜最强盛期,其东部(西部)主流轴深度位置达到年际异常最浅(深)处。4.一层半线性约化重力数值模式结果中证实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时期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异常场的循环演变,对海洋产生异常扰动,并结合海洋自身的扰动调整机制(西传的Rossby波,沿岸kelvin波,东传的赤道kelvin波)引起温跃层起伏的异常变化,进而对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的年际变化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利用2000年7月到9月中旬建阳气象雷达站的“713-C”数字化雷达观测到的101块和2001年7~9月建阳CINRAD/SA雷达观测到的97块有完整生命史的降水性对流云的回波资料,对福建夏早期
学位
本文首先通过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探测器探测到的亮温及其扰动来判断和分析2004年至2013年中国南部夏季深对流和平流层重力波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而分析深对流与
针对内蒙古后山地区传统的秋收后灭茬翻耕导致农田风蚀荒漠化严重的现象,前人提出了油葵防沙生物篱结合带状留茬间作轮作种植的防治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带田生物篱
2007年1月6至9日,在西北太平洋上发生了一次强爆发性气旋天气过程。该气旋在其生命过程中经历了两个爆发性发展阶段,其中第二次爆发性发展出现在气旋开始锢囚之后,在过去的爆发
本文首先对2000~2004年5年的沙尘暴与高空急流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并利用MM5模式对2001年4月8~9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沙尘暴与高空急流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