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东荪在《知识与文化》中从语言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哲学形态的差异,结论是中国哲学只有宇宙论,而无本体论(substance philosophy),只有实践哲学,而无纯粹哲学。他从语言上进行分析,原因是由于中国古汉语缺少主语或主谓语不清而导致无主体,因而也就无本体论,其次是中国语言上无明显的词尾变化,还有重要的是缺乏与英文to be相对应的系辞。他把关于本体,本质的理论等于ontology.后来学者俞宣孟先生在他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指它是关于“是(Being)”与“所是(beings)”之间形成的绝对普遍、超验的理论,它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形态;而中国哲学则是人生与道德方面的哲学,而非关于绝对原理的哲学形态。但这两种不同哲学形态的共同根基是人自身生存状态的不同超越,张东荪从语言的角度比较中西哲学的差异,打破了传统的中西哲学以文本为比较手段的比附方式,开创新的比较视野。为中西哲学的深层次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