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结构上有细微差别、但基本语义相近的成对构式,如英语中的与格转换、汉语中的话题句与左移位句等等。语言学家们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做了大量的研究:生成语言学关注两个句式间的形式特点、以及通过动词的表现判断深层结构与衍生结构;功能语篇学关注两个句式的语用差异,尤其是它们对信息传递的方式差异。尽管学界对这一类句法现象的研究热度不减,但缺乏系统的解释。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下,以Langacker的主观化研究范式为指导,探讨了近义构式这一语言现象所呈现的概念结构特征及其背后的认知动因。认知语法学家们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并尝试结合语言外部的多种因素寻找语言现象的动因,试图挖掘同一类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说话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在语言表达式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即语言的主观性—这有可能是上述例句所体现的语言现象背后的最大共性。本研究将以认知语法为基本框架,同时结合构式语法理论,并基于语料库使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几类近义构式的现象进行客观描写及分析其深层动因,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研究问题一:语言使用者对近义构式的选择,体现了概念结构的哪些特点?2)研究问题二:概念结构的动态性如何影响句法元素的整体表现?3)研究问题三:语言使用者对近义构式的选择与言者"自我"印记之间有什么关系?4)研究问题四:本研究对共时主观化理论系统有哪些贡献?本研究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中的四对近义构式,它们分别是:形容词的语义异指与同指搭配、"把"字句与"将"字句、"把"字句与"把个"句、"连X也Y"句式与"连X都Y"句式。这四组构式代表了汉语"灵活性"特征的两个典型句法策略:语序变化和虚词增减/替换。除了第三章是以语料库为来源的内省式研究之外,本文的其他三个研究都是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所选取的两个主要语料库是:"中国语料库在线"和"兰卡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强调语料统计和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对四组近义构式的研究结果均反映了说话人在识解关系中的位置从隐现到显现,将导致观察布局的重新调整;因此,识解的主观性增加,句法表征上也出现相应的句法策略。对近义构式的二选一体现了概念结构被识解时呈现的不同主客观性特征。由主观化操作的识解特征变化,在具体的构式研究中都有所表现:第三章研究形容词异指构式。这个构式体现了由于说话人对识解对象的心理扫描方式发生改变、背景与前景发生转换、言者凸显度增加、或是视角转变,而导致识解方式变化,继而形容词的语义由静态性状义改变为动态情状义。第四章比较了表达"处置"的两个近义构式:"将"字句和"把"字句。不同构式的选择体现了概念结构由于视点布局的改变,原本的客观处置义降低、而主观处置义加强了:"将"句的句法环境倾向于表达客观事件,而"把"句的句法环境逐渐包容了主观性程度较高的处置事件。第五章继续深入"处置"概念内部,发现内部继续分化,客观处置义几乎完全褪去,占据识解中心位置的是说话人的主观评价。通过比较"把"字句与"把个"句,发现:"把"字句描述处置事件,而"把个"句强调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评价。第六章分析"连"字结构。该结构的客观语义是"建立序位框架",但是当视点布局发生变化后,概念结构即呈现主客观性的差异,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选择与不同副词搭配:"连X都Y"具有较大客观性,聚焦及物事件中的宾语,通过激活与宾语相关概念来建立序列框架;"连X也Y"具有较大主观性,聚焦不及物事件中的主语,通过指涉说话人的认识情态对无序名词建构起序列框架,或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评价而呈现最大主观性。从这几个近义构式研究中可以窥见,在语言的共时层面上,主观化是一种认知能力,指挥着大脑操作意义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这种认知能力将识解过程中的变化编码进语言形式。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为主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更高效、更科学的途径,使原本抽象飘忽的理论研究变得具体、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