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布伯,德国犹太宗教哲学家,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20世纪精神文化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基于自己独特的宗教与文化背景,他提出“泰初有关系”,即指人类个体与上帝之间的本源性亲密的“我-你”关系构成世界的本体。这一主张既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过于倚重实体概念的本体论的一种超越,又是对近代西方因高扬主体性而形成的泛理性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布伯通过“我一你”关系理论,为危机时代中早已背离神圣的人类个体重新确立了“永恒之你”,人类个体也由此重新得以与上帝建立起直接性的对话关系,并且再度成为沟通世俗与神圣的桥梁,进而因其于人际中的关系可以作为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一种本真摹本而使得其自身也完成了在人际中的超越,最终为其找寻到为人的最为本真的存在方式。“我-你”关系思想彰显的是人类个体与上帝之间,人类个体之间以及人类个体与整个世界之间的一种交互问答关系。这种凸显着天人之际的关系因充分地反映出人存在的本真而充满审美性。而且,“我-你”关系中,均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我”与“你”之间的相遇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相遇,体现出人类理想的存在方式。这种相遇中,审美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即审美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之间存有高度关联。布伯借助对于“超越”的本真涵义的探讨,建立起其关系思想中的宗教性与审美性之间的桥梁,进而确认审美途径可以实现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一种神性超越。在此基础上,布伯提出审美活动体现出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本真存在,进而指出具有无功利性、瞬时性、整体性、直观性以及相互性的审美活动经过同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的“我”与“你”之间的相遇、共在、狂喜之后形成了审美形象。这种审美形象又经由真性活动与爱转化成为艺术。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外在呈现,其价值就在于以一种默言的方式使人复归到孩童时期与宇宙母体浑然一体的境界中,给予人一种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并且使人将此种关系铭记,用以与世界上的其他“在者”建立起联系,进而最终对人类个体的存在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曲折而又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布伯还探讨了审美活动究竟依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神性超越。实际上,这种探讨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角度,即内在的角度和外在的角度。所谓内在的角度即是探讨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一种内在结联方式。所谓外在的角度即是探讨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关系的内在结联方式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之间的内在张力。由于这种张力的存在,关系才更为亲密。它一般表现于审美主体的心理方面,即审美心理,具体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评价。关系的外在表达方式实际上就表现为一种语言的方式来呈现关系。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可以表达本源性的关系,都可以体现人的本真存在。布伯认为,只有体现“我-你”关系的对话才可以被视为关系的外在表达方式。而且,布伯强调,也只有这样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对话性的语言才能够表达关系的本真存在,才属于审美性的语言。可见,布伯的关系思想是引入神性与审美双重维度的对处于现代危机下的人类个体的生存的一种探问。尽管这种探问存在着灵魂中心主义的局限并且缺乏一种历史实践的维度,但是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哲学方面,还表现在美学方面。布伯关系思想中的神性与审美结合,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不仅是对“他者性美学”研究的一种开拓,也是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种启示,还是对“主体间性美学”研究的一种支撑,更是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一种启发。此外,这种美学意蕴还给予巴赫金以及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以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