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MBA诱导SD大鼠乳腺癌发生、演进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目的建立DMBA快速诱导的大鼠乳腺癌模型,观察与分析大鼠乳腺癌发生演进过程,以探讨大鼠乳腺癌发生演进的组织病理学的连续变化,为研究人类乳腺癌的发生演进变化过程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临床的早期诊断等提供线索。方法1.55只Sprague-Dawley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给药组50只。2.给药组大鼠给予DMBA溶液灌胃处理,剂量为150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食用花生油灌胃。3.给药组分别于灌胃后5-20w,每周随机挑选2-5只大鼠进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其乳头区或肿物,并测量其大小。4.取上述观察的乳腺组织进行HE染色切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1.成瘤率:对照组在20w后成瘤率为0%;给药组5-7w成瘤率0%;8-10w的成瘤率为50%;11-13w的成瘤率为73%;14-16w的成瘤率100%:17-20w的成瘤率为100%。2.肿瘤大小:给药组8-10w大小为1.47±0.4cm,11-13w大小为1.82±0.79cm,14-16w大小为1.51±0.84cm,17-20w大小为2.72±1.24cm。3.肿瘤镜下病理类型:导管内癌3例、浸润性癌79例、癌肉瘤1例、叶状囊肉瘤1例及纤维腺瘤1例。4.肿瘤形成前期组织学表现:细胞增生7例;给药组5-7w镜下出现腺体小叶数增多和导管内脱落细胞,较对照组增多,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改进了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的造模方法——大剂量的DMBA灌胃,可在短期内成功获得高致瘤率的大鼠乳腺癌模型。该模型涵盖了乳腺癌发生演进过程各阶段,包括正常组织—增生期—原位癌—浸润癌。2.本研究总结了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的细胞增生早期病理组织学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肿瘤形成前期的在体影像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DMBA诱导SD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演进过程的超声影像学评估及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目的利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技术来动态及连续观察大鼠乳腺癌的形态及血管发生发展过程,并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乳腺癌形态及血管发生演进过程的影像学规律,从而为乳腺癌临床超声诊断提供实验学基础。方法1.实验分组及造模过程参考第一部分,给药组随机挑选4只大鼠进入连续观察组。2.给药组分别于灌胃后5-20w,每周随机挑选2-5只大鼠进行乳头区或肿物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像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图像分析。3.连续观察组分别于给药后第6(8)w开始连续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显像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图像分析,直至给药后16w。4.取上述观察的乳腺组织进行HE染色切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1.肿块大小的分布:肿块≤1cm组,平均周数13.75±2.1w;肿块1-2cm组,平均周数13.97±2.5w;肿块2-3cm组,平均周数14.83±3.1w;肿块>3cm组,平均周数16.6±3.9w。2.超声影像学特征:肿瘤前期: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无改变,超声造影表现乳头区局灶增强(56%),无增强(44%)。肿瘤期:从肿瘤≤1cm至肿瘤>3cm,二维超声从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93.8%),逐渐变化为内部回声不均匀(6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从无血流信号(100%)逐渐出现血流信号(90%);超声造影从表现为均匀增强(93.8%)变化为不均匀增强(100%)。上述超声表现在不同大小肿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并与肿块大小显著相关(r=1)3.连续观察到了2个乳头肿块的发生演进过程,1例超声造影特征发生演进过程为从局灶增强到均匀增强;1例超声造影变化过程为从均匀增强到不均匀增强。4.在给药组5-7w的局灶增强组与造影无增强组,镜下表现:腺体密度、腺体分泌及导管内脱落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表明局灶增强与腺体密度及导管内脱落细胞密有关,而与腺体分泌无关。5.20例超声造影显示为非增强区域的病灶,病理上出现15例坏死,5例活性减低区,4例间质玻璃样变,4例为多灶性病变。结论1.本研究提出了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超声大小形态的变化:早期肿瘤均为均匀低回声,逐渐进展为不均匀低回声;早期肿瘤经历一快速增长期,之后进入增速放缓。2.本研究提出了大鼠乳腺癌血管发生发展的超声造影变化:肿瘤前期表现为局灶增强,该现象明显早于二维超声所能观察到的形态学异常;早期肿瘤血供特征为均匀增强,逐渐进展为不均匀增强。3.本研究采用超声造影显现肿瘤前期的细胞增生或细胞增生前期的在体血流改变,提示局灶增强现象可能是肿瘤生长启动期的信号,为肿瘤前期的影像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4.本研究采用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研究提出了造影模式所对应的肿瘤生长方式,提出活性减低肿瘤组织是超声造影的非增强区域的重要病理基础,并成为肿瘤复发的潜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