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是鸡形目中的近危物种,亦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008年,国际鸟盟联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黑颈长尾雉生存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种雉鸡在全球的种群数量大约10000-19999只,其主要地理分布区集中在中国西南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及印度阿萨姆邦等。对黑颈长尾雉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野生种群空间生态学和放归种群生态及行为监测等,研究内容尚未涉及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和生境模拟。通过对黑颈长尾雉越冬期植物性食物研究,能为保护区饲养该珍稀濒危动物提供营养配方;研究结果亦可为探寻物种在恶劣条件下所采取的取食对策提供线索。利用前期对黑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结合对其野外取食地数据的采集,从宏生境尺度模拟黑颈长尾雉取食生境,旨在找出该珍稀物种的保护空缺,规划其核心取食生境;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对该珍稀物种的保护决策,如生境景观规划、斑块间生境走廊建设及生境恢复等,提供科学指导。
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冬季食谱主要由12科18种植物组成。按相对频率值将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分为3类。第一类为主要食物,有顶果蹄盖蕨和大叶假冷蕨等2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31.5%;第二类是常见食物,包括朱砂根、鱼鳞蕨、高山栲、虎皮楠、华南毛柃:木锥花、鞭打绣球、木果石栎、银叶杜茎山、长梗崖豆藤、锥连栎、菝葜、厚皮香和乌饭树等14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52.7%;第三类食物是偶尔采食食物,有细齿叶柃和绒毛山胡椒等2种,占1.2%。分析发现,影响黑颈长尾雉食谱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种类组成和垂直结构特征。在取食斑块中,选择质量高的食物是冬季黑颈长尾雉的主要采食对策;采食所有适于取食的食物则是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辅助对策。
2006年3-4月和2008年3-4月,在大中山采集黑颈长尾雉春季取食生境数据,共见到黑颈长尾雉个体33次,搜寻到取食地76个。以资源选择函数、距离分析和生境层级选择方法评价黑颈长尾雉对生态因子的选择性。利用ArcGis模拟黑颈长尾雉适宜取食生境斑块发现,有56块黑颈长尾雉潜在取食生境;考虑干扰因素后,从56块潜在生境中剔除达不到最小生存面积要求的斑块,共发现39块实际取食生境。春季黑颈长尾雉实际取食生境斑块数、最大面积、平均面积、总面积均小于其潜在取食生境;最小斑块面积差异极小。实际或潜在的取食生境斑块占保护区总面积小于2.5%,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破碎化现象。影响春季取食生境模拟的主要因素是动物对生存和安全条件的需求。取食生境的丧失会导致黑颈长尾雉容纳量的下降和促使其形成小种群。
2005年10-11月和2008年10-11月,在大中山采集黑颈长尾雉秋季取食生境数据,共见到黑颈长尾雉个体25次,搜寻到取食地52个。以资源选择函数、距离分析和生境层级选择方法评价黑颈长尾雉对生态因子的选择性。利用ArcGis模拟黑颈长尾雉适宜取食生境斑块发现,有29块黑颈长尾雉潜在取食生境斑块。考虑干扰因素后,从29块潜在生境中剔除达不到最小生存面积要求的斑块,共发现20块实际取食生境。潜在或实际取食生境斑块占保护区面积小于2%。黑颈长尾雉秋季实际取食生境斑块数、斑块最大面积、平均面积、总面积均远小于潜在取食生境,仅斑块最小斑块面积差异较小。秋季,黑颈长尾雉潜在或实际取食生境与春季重复很大,且生境斑块数量、总面积均小于春季;斑块最小面积,平均面积却大于春季。生存、安全条件选择的季节相似性是黑颈长尾雉景观因子选择的主要策略。景观基质选择的季节差异性是影响黑颈长尾雉景观因子选择的辅助策略。取食斑块的季节变化反映了鸟类资源需求的季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