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上进行的与自我相关的展示与交流,被称为线上自我表露,已成为人们寻求社交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显示,社交需求满足程度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孤独感水平,呈现出不同的表露特点,而近期不同孤独感水平的个体进行线上自我表露的特点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在孤独感与线上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中,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解释。本研究试图基于使用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上进行的与自我相关的展示与交流,被称为线上自我表露,已成为人们寻求社交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显示,社交需求满足程度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孤独感水平,呈现出不同的表露特点,而近期不同孤独感水平的个体进行线上自我表露的特点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在孤独感与线上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中,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解释。本研究试图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风险-收益平衡相关理论,探讨孤独感与线上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信念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35名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21份。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分析: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孤独感与线上自我表露的现状,并检验了人口学变量差异;接着,分析了孤独感、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以及线上自我表露的相关关系,并探索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最后,检验了风险信念的调节作用。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本研究参与者的孤独感较低,城镇学生孤独感显著低于非城镇学生。大学生的家庭孤独的得分是最低的,友谊孤独居中,恋爱孤独得分最高。线上自我表露的诚实度一般,城镇学生显著高于非城镇学生,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积极表露较多,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城镇学生显著高于非城镇学生,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表露较少,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展示性表露较少,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互动性表露较多,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均不显著。2.孤独感越高,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越低,线上自我表露的诚实度、积极表露、互动性表露也越低,消极表露、展示性表露无变化;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越高,线上自我表露越多。3.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在孤独感与线上自我表露的诚实度、积极表露和互动行为的关系里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在孤独感的各维度与线上自我表露的关系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获取信息动机在友谊孤独和积极表露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联系朋友动机在友谊孤独和线上自我表露的诚实度、互动性表露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联结世界动机在家庭孤独、恋爱孤独和积极表露、消极表露、展示性表露、互动性表露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5.风险信念调节了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在孤独感和线上自我表露的诚实度关系里的中介作用,随着风险信念的升高,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会减弱。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整体水平较低,线上自我表露的诚实度一般,积极表露多于消极表露,互动性表露多于展示性表露,不同的人群孤独感和线上自我表露的水平存在差异。孤独感只和线上自我表露的部分指标存在相关关系,对线上自我表露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有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中介,其中孤独感的不同维度受到的中介效应不同。同时,风险信念的调节效应是存在的。孤独感对线上自我表露产生作用的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冒险行为的结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幼儿合理的冒险行为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幼儿的冒险行为受自身、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对幼儿冒险行为的态度是影响幼儿冒险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已有研究发现,关于幼儿冒险行为的年龄、性别特点的研究结论仍有争议,此外,幼儿冒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个体、家长及同伴等因素上,对于教师态度这一重要因素的研究很少,相关结论大多也是散见在
“乌力格尔”是最晚在19世纪80年代至今仍根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下文均简称为“前郭尔罗斯”)活态环境的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传统曲艺形式。因表演时使用蒙古语自拉自唱,汉语意译为“蒙语说书”,其表演者的蒙古语意译术语为“胡尔奇”。论文依据当前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传承方面理论研究成果相对匮乏这一现实,选择了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的乌力格尔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整理了前郭尔罗斯乌力格
伪满洲国奴化教育是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的法西斯的殖民地教育。该教育以驯服奴役中国民众、灭亡中国为最终目标。1933年日伪颁布《私立学校暂行规程》,自此伪政府正式管制中国东北的官、私立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奴化教育行政体制趋于完整。1933年至1937年是伪满洲国初步完善教育行政体制后,推行从军事高压到文化渗透奴化教育的过渡期。1937年伪满颁布“新学制”,缩短学生修业年限,此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克里斯托弗·马洛基于《浮士德之书》改编的戏剧,然而剧中魔鬼梅菲斯特与传统魔鬼诱惑者、怪物、反叛者的形象截然不同,该剧也因此开启了魔鬼形象的历史演变进程。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文化史的角度切入,对魔鬼形象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引言、三个主要章节和结论部分。引言介绍了克里斯托弗·马洛及《浮士德博士》的研究背景,并涵盖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第一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其首部小说。故事讲述了非裔美国少女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非裔美国人的残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在空间表征的影响下,空间实践体现为规则内的空间实践和超越规则的空间实践。这两种空间实践产生了两种表征空间:规约的表征空间和挑战性的表征空间。本文以此为理论指导,结
由韩礼德提出的心理过程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子系统当中的及物性系统所包含的六个过程之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的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系统实现。及物性系统用来描述语言使用者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验。其包括六个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及存在过程。心理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语言学领域聚焦的一个话题。本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分析文学作品《都柏
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1977-)是尼日利亚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活跃在美国和世界的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阿迪契的小说创作视野非常广阔,跨越了历史与现实,除了展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也关注到了跨文化、后殖民、离散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等多方面问题。而她的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则全方位地展现了这种广阔视野,并和其长篇小说构成一种互动,对
二战结束之后,纳粹屠犹的真相得到了很好的曝光,然而一直到1961年艾希曼审判之前,大屠杀事件在美国一直不受关注。索尔·贝娄在早年创作时,也一直在有意识地回避自己的犹太人身份。1970年发表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索尔·贝娄第一次直面大屠杀的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赛姆勒在现实与回忆之间的意识流动,展现了大屠杀对犹太民族带来的各种伤害,以及20世纪60年代美国犹太群体的生活困境。本文主要从大屠杀事件入手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跻身西方文明序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近代国家改革,与之相对,是传统东亚世界秩序的崩溃,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明治前期日本汉学的整体衰退。然而在此历史进程中,与汉学关系密切的汉文学,特别是汉诗却展现出“回光返照”般的繁荣景象。汉诗的明治再兴与日本的对外扩展是同步展开的,充当了表述征伐同时也是表述帝国的急先锋。本论文即将目光聚焦于日本人甲午战争主题的汉诗写
尽管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其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儿童青少年,其根本原因则是身体活动的缺乏。在传统教育观念下,一些家长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然而,近期不断增加的研究成果表明:身体活动能通过改善脑功能提高学习成绩,但目前有关身体活动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证据尚不充足。因此,本文对初中生身体活动与认知能力、学业成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