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城镇化进程比较研究——基于建设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90年代末,各个发展中国家都将实现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将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的腹地-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进程将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比较中部六省城镇化的进程与轨迹、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讨论如何提高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描述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比较了我国中部六省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并且分别比较了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探讨了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和内涵。紧接着分析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城镇化相关理论。   第二、本文分别描述了中国中部六省在建国之后的城镇化进程,在2010年统计年鉴的基础上了列举了近5年六省城镇化速度,全面的比较了六省和中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且对六省各自的发展速度做出了横向比较。随后利用SPASS17.0软件,通过构建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列出了六省的城镇化质量比较。实证发现:基建因子对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生产生活运用技术手段因子、居住条件因子和人才因子。最后分别给出了六省在四种因素下的比较结果。   第三、本文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分别比较了中部各省城镇化进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并给出了各自的排名。   第四、在以上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而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日渐乏力,以往低成本的劳动力优
集聚效应指的是多种生产活动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产生了对地区发展有经济效益以及引起生产要素向一定区域聚集的向心力,是促进区域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通常归类为人口集
通过对适合地下气化点火煤层的条件和煤质进行分析,设计了深部煤层地下气化化学点火装置以及化学点火模型试验台.当点火剂中硅烷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3.33、点火剂压力保持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