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州秧歌,在今天看来是一种看似寻常的民间舞蹈形式,但是当我们将探索历史的触角探入胶州秧歌的历史深处,却发现它的起源、历史形态既迷蒙又复杂。如元代的蒙古人对胶州的屠城及其后的移民;元代杂剧在胶州的流行;自宋代以来南、北人民在胶州的汇集等,这些都为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注入了多维度的历史因素。因此,本文的研究便是基于胶州秧歌复杂的历史成因之上所成。本文第一章从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入手,着重分析其诸多起源说及地理人文背景。通过收集分析众多资料(不仅限于舞蹈),基本确认了以下事实:(1)胶州秧歌不是本地文化的产物;(2)胶州秧歌的形成最初经历了闯关东又返回的历程,而后在胶州得以基本成型;(3)闯关东的地域所指最大的可能在今辽宁省南部一带。第二章从胶州秧歌的形态出发,从本体去分析其在诗乐舞多方面的特色,使胶州秧歌的动态样貌呈现出来。有数百年历史的胶州秧歌,曾经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演出性质和内容类似于当时的戏曲,其表演程式化以及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故深受当地的人民喜爱。第三章从历史与当今的双重角度,来对胶州秧歌进行文化解读,本文的解读不仅是单向的历史发展之叙述,更是对活态艺术演变的思考。由于胶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海港城市,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集和交流地,诞生于此的胶州秧歌必然是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作者认为,胶州秧歌自身所具有的多元文化与胶州历史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胶州秧歌从歌舞形态逐渐走向单一的舞蹈形态,这是民间歌舞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本文通过对民间胶州秧歌的田野调查、实地访谈和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将胶州秧歌较为完整、真实的文本呈现,这不仅能够对当代民间舞蹈创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也能为这门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而提供一些资料和建议。对于作者而言,也尽到了一名初入学术研究大门之学人应尽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