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手术修复下肢缺损,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创面时,保留腓肠神经及外膜于供区、切断腓肠神经携带于皮瓣、分离腓肠神经与外膜并保留神经外膜及周围血管网于皮瓣等不同手术方法对神经支配区感觉的影响,以及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皮瓣成活的影响,以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为手术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共15例符合条件的足踝部创面,修复方法均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6岁,创面面积3.5 cm×4.5 cm~7.5 cm×9.0 cm。将创面分为A、B、C三组,A为传统手术方法组,B、C为改良手术方法组,其中A组共5例,平均年龄34.8岁,平均创面大小(32.1±18.23)cm~2,术式为切断腓肠神经并携带其于皮瓣内,B组7例,平均年龄39.43岁,平均创面大小(33.93±20.4)cm~2,术式为保留腓肠神经及其外膜于供区,C组3例,平均年龄40岁,平均创面大小(24.17±5.35)cm~2,术式为分离腓肠神经外膜后保留腓肠神经于原位并将神经外膜及周围血管网与皮瓣一起转移。分别比较各组1)皮瓣愈合后血运情况;2)术后麻醉恢复后神经支配区即时感觉(两点辨别觉);3)术后6个月至1年足踝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5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边缘表皮糜烂,经换药7-12天后痊愈。A、B、C三组皮瓣愈合后均具有正常血供,未发生破溃。术前三组外踝神经支配区感觉均存在且无显著差异,术后A组即时感觉明显差于B、C两组,而B、C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随访3-18个月,A组患者神经支配区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但两点辨别觉仍较B、C两组差。三组足踝功能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步态正常,皮瓣形态满意,未见坏死、破溃,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皮瓣耐磨。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具有可靠的血运,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及穿支提供血运,无需破坏知名血管,修复效果好,对组织损伤小。但传统切断腓肠神经的方法,会造成神经支配区感觉丧失,虽然长期随访发现感觉可有一定程度恢复,但仍较术前差,无法完全恢复,患者长期生活满意度下降。保留腓肠神经有利于保留患者神经支配区感觉,术后感觉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对于保留神经组与分离神经及外膜组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切取皮瓣面积较小,同时注意保护外膜周围血管网时,皮瓣成活未受明显影响,术后皮瓣成活率与分离神经及外膜组也未见统计学差异。且分离神经及外膜耗时长,操作难度大,需要有显微外科经验的医师操作,在技术欠发达地区难以开展,故认为一般情况下,将神经及外膜一起分离虽然损伤周围血管网的可能性增大,但注意操作仍可保证皮瓣血运,而对于皮瓣切取范围大,皮瓣血供不可靠时,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切开外膜将大大降低血管网被破坏的风险,保证了皮瓣血运,同时保留了神经支配区感觉。因此,综上研究表明,如神经血管解剖明确,皮瓣血供良好,可采用保留腓肠神经的术式以保留神经支配区感觉;如血管存在变异或局部血供不佳,也可采取分离神经与外膜或切断神经的手术方法,防止术后皮瓣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