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手术修复下肢缺损,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创面时,保留腓肠神经及外膜于供区、切断腓肠神经携带于皮瓣、分离腓肠神经与外膜并保留神经外膜及周围血管网于皮瓣等不同手术方法对神经支配区感觉的影响,以及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皮瓣成活的影响,以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为手术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共15例符合条件的足踝部创面,修复方法均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6岁,创面面积3.5 cm×4.5 cm~7.5 cm×9.0 cm。将创面分为A、B、C三组,A为传统手术方法组,B、C为改良手术方法组,其中A组共5例,平均年龄34.8岁,平均创面大小(32.1±18.23)cm~2,术式为切断腓肠神经并携带其于皮瓣内,B组7例,平均年龄39.43岁,平均创面大小(33.93±20.4)cm~2,术式为保留腓肠神经及其外膜于供区,C组3例,平均年龄40岁,平均创面大小(24.17±5.35)cm~2,术式为分离腓肠神经外膜后保留腓肠神经于原位并将神经外膜及周围血管网与皮瓣一起转移。分别比较各组1)皮瓣愈合后血运情况;2)术后麻醉恢复后神经支配区即时感觉(两点辨别觉);3)术后6个月至1年足踝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5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边缘表皮糜烂,经换药7-12天后痊愈。A、B、C三组皮瓣愈合后均具有正常血供,未发生破溃。术前三组外踝神经支配区感觉均存在且无显著差异,术后A组即时感觉明显差于B、C两组,而B、C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随访3-18个月,A组患者神经支配区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但两点辨别觉仍较B、C两组差。三组足踝功能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步态正常,皮瓣形态满意,未见坏死、破溃,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皮瓣耐磨。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具有可靠的血运,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及穿支提供血运,无需破坏知名血管,修复效果好,对组织损伤小。但传统切断腓肠神经的方法,会造成神经支配区感觉丧失,虽然长期随访发现感觉可有一定程度恢复,但仍较术前差,无法完全恢复,患者长期生活满意度下降。保留腓肠神经有利于保留患者神经支配区感觉,术后感觉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对于保留神经组与分离神经及外膜组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切取皮瓣面积较小,同时注意保护外膜周围血管网时,皮瓣成活未受明显影响,术后皮瓣成活率与分离神经及外膜组也未见统计学差异。且分离神经及外膜耗时长,操作难度大,需要有显微外科经验的医师操作,在技术欠发达地区难以开展,故认为一般情况下,将神经及外膜一起分离虽然损伤周围血管网的可能性增大,但注意操作仍可保证皮瓣血运,而对于皮瓣切取范围大,皮瓣血供不可靠时,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切开外膜将大大降低血管网被破坏的风险,保证了皮瓣血运,同时保留了神经支配区感觉。因此,综上研究表明,如神经血管解剖明确,皮瓣血供良好,可采用保留腓肠神经的术式以保留神经支配区感觉;如血管存在变异或局部血供不佳,也可采取分离神经与外膜或切断神经的手术方法,防止术后皮瓣坏死。
其他文献
<正>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时代将开启通信行业与垂直行业携手发展的新时代。这对通信行业的各个产业链均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其中终端对5G商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G改
随着我国餐饮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的市场份额,影响顾客的感知质量以及购买意愿和行为。
文章基于2001-2015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全面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
回顾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是社区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尺。一般来讲,居民参与度越高,社区教育发展就越好。本文通过对社区教育的特点剖析,指
中国特色劳模文化是劳模群体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劳动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改革开放40年,劳动内涵在变化,劳模评选标准在变化,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