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2020年在全球环境绩效评估排名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20位,恶劣的大气环境不断加重“城市病”问题。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打造智慧试点城市,该政策不仅包含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中国环境治理提供了智慧方案,智慧城市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环境污染管控智慧化,实现对城市区域内要素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2020年在全球环境绩效评估排名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20位,恶劣的大气环境不断加重“城市病”问题。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打造智慧试点城市,该政策不仅包含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中国环境治理提供了智慧方案,智慧城市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环境污染管控智慧化,实现对城市区域内要素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从源头防治大气污染,严格管制大气污染传播途径。本文重点考察智慧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关系,以2012-2014年间设立的智慧试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关系。理论分析方面,基于精明增长、波特假说、熊彼特创新、外部效应以及交通转移效应五大理论,从智慧交通、智慧产业与经济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智慧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方面,采用2008-2018年全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多期倍差法构建模型,将2012-2014年期间选定的智慧城市作为实验组,其余城市作为对照组,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大气污染影响效应做出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大气污染,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另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对大气污染的积极作用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呈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本文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采用多期倍差法进行估计,综合考虑到智慧试点城市是在分三个批次设立,克服以往研究中仅仅考虑某一年设立的智慧试点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估计科学性。第二,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关系时,从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路径出发,探究智慧交通、智慧产业与经济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更加贴合现实。
其他文献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让“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上,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则是这项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对于拥有超过总人口数三分之一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紧扣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政策初衷,重视和提升农村迁移劳动力群体的幸福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关注到了农
自加入WTO以来,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集中表现为更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负面冲击。同时,危机冲击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峻,已经给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韧性被认为是外部冲击下经济表现差异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针对危机下中国城市表现出的经济韧性,本文拟从地域资本这一全新视角对其进行解释。自20世纪9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遇到的主要瓶颈是金融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金融排斥、成本约束、交易风险三个方面。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我国金融供给水平,适度减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遇到的资金约束难题,但受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等问题限制,其仍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金融供给不足与需求量大的矛盾,从而导致不少弱势群体难以获得金融产品及服务。得益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它以底层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结构升级与体制改革是今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润滑剂,高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资金流动不畅,资金使用的效率不高,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结构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化水平,打造高效的金融体制,更好的保证市场在资本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改革之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问题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其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并列,并在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环境规制力度持续提高。但规制力度呈现出波动性特征,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环境规制工具的多样化和规制体系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环境治理的重视力度明显加大,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要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前提,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主体,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方,理应积极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但是环境治理短期内难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当前我们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新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撑。现如今,各地政府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把它作为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可小觑,近年来我国狠抓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国工业污染的改善成效还不够稳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发现本地及周边地区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减税降费政策也成为当前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理论层面来看,减税降费不仅是一项宏观经济调控的逆周期调节措施,还是一项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的跨周期的长效安排,能够帮助企业直接减轻税费负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使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发展后劲,并以企业的稳步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从现实来看,部分研究却反映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没有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而相应降
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例提升,地方政府对增值税的依赖增强。但增值税本身所具有的税负易转嫁、生产地分配原则等特点会导致税入与税负的分离,即增值税收入转移。当这种分离跨越省际时形成增值税省际转移,增值税省际转移会随着生产与消费的地区不均衡程度有所差异,这不仅导致相关省际间税收公平的难以实现,而且会恶性扩大地方财力差异,不利于省际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分析增值税省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