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不同频次电针治疗肥胖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研究方法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共纳入肥胖患者120例,随机分配至3次/周电针治疗组和1次/周电针治疗组。两组均取穴中脘、水分、关元、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腹部采用0.30mm*75mm针灸针,直刺40mm-70mm,其余穴位运用0.30mm*40mm针灸针参照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教材针刺操作,局部酸胀得气。双侧天枢穴接电针仪,采用100HZ疏密波,强度以耐受为度,其余穴位不接电,留针30min。两组均治疗4周,随访12周。研究期间两组志愿者均被要求保持通畅的生活方式、保持以往的饮食和运动。主要结局指标是治疗结束后体重较基线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治疗期、随访期的腰围、臀围、生活质量评分较基线变化值,依从性、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体重变化值:治疗结束后,3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1(3.73)kg;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0.51 ±2.74kg,组间中位数差值为0.4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减轻5%人数:3次/周电针治疗组为11人;1次/周电针治疗组为2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后,3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2.15(3.65)kg;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0.475(3.36)kg,组间中位数差值为1.675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减轻5%人数:3次/周电针治疗组为8人;1次/周电针治疗组为5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腰围变化值:治疗结束后,3次/周电针治疗组为较基线变化值为-2.79±3.59cm;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1.15±3.40cm,组间差值为1.64(-3.03,-0.2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后,3次/周电针治疗组为较基线变化值为-4.42±5.74cm;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1(6.63)cm,组间中位数差值为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臀围变化值:治疗结束后,3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1.05±2.15cm;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0.50(3.0)cm,组间中位数差值为0.5cm,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后,3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1.26±2.91cm;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0(3)cm,组间中位数差值为1cm,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SF-36:治疗结束后,SF-36总分3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5.14±7.22,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3.53±8.9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组间差值为1.61(-1.63,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维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精力(VT)、健康变化(H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后,SF-36总分3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0.4(7.8),1次/周电针治疗组较基线变化值为-0.3(1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组间中位数差值为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后各维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2周后,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精力(VT)、健康变化(H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与依从性:两组疗法在安全性和依从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结论:电针1周3次减肥效果优于1周1次,电针1周3次在体重减少数值、体重减轻达到5%比例和腰围减少数值上都要好于1周1次。对于是否针刺频次越高,减肥疗效越好,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试验注册号:AMCTR-IPR-17000057试验注册名:不同频次电针减肥疗效比较——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