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年来,在传染性疾病中,我国流行最广泛、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现在,HBV慢性感染者的人数约有93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数占1/5多,有2000万例左右。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病人的80%~90%,病死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而目前治疗上对此疾病并无特效药物,预防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了更好检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本研究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进行比较,通过对患者甲胎蛋白检测对比分析,观察AFP与患者预后间存在的变化关系,从而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进行有效的判断,以便于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诊治的乙肝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入院后每周对两组患者分别检测的血清甲胎蛋白,连续监测8周,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早期检测AFP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阐述早期检测甲胎蛋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适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阐明血清早期甲胎蛋白(AFP)检测与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确定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检测甲胎蛋白的临床意义。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生存组及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后的各项指标,在性别、年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本研究中死亡组患者有3个并发症的患者有20例,而生存组患者并发症有3个的患者有10例,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并发症多,预示患者预后不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在入院1~8周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并且发现生存组患者血清 AFP水平从入院第1周即开始升高,且至入院第5周甲胎蛋白升高至最高值,从第1周115±28.7 ng/ml升高到208±45.4ng/ml,之后逐渐下降,至第8周(达到134±16.7 ng/ml)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按照临床表现的轻重不同,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程分为早、中、晚期后进行比较,生存组甲胎蛋白水平在早、中、晚期分别为123±23.5ng/ml、160±34.5 ng/ml、210±43.1 ng/ml高于死亡组的25.6±12.7 ng/ml、26.3±11.5 ng/ml、24.5±13.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存组中,晚期患者的AFP高于早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患者年龄、性别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无相关性。 2.入院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对预测患者预后的影响判断不显著。 3.乙型肝炎病毒虽然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始发因素,但乙型肝炎病毒不是导致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唯一因素,单纯抗 HBV-DNA治疗对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意义不大,HBV-DNA检测不能达到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目的。 4.并发症的多少可做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影响因素,但由于多个并发症发生在病程晚期,因而,并发症多少仅能做为晚期预后影响因素。 5.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来说,早期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与其预后有直接关系。甲胎蛋白水平较高,提示患者预后较好,反之将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甲胎蛋白水平能够预测患者预后。早期患者甲胎蛋白水平高且逐渐升高,预示患者预后较好。反之,预示患者预后差。单独甲胎蛋白水平就能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且由于甲胎蛋白检测费用低,技术难度小,容易在各级医院推广。因此甲胎蛋白检测对判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