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秧田钨多金属矿田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SW方向,老君山花岗岩体东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南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和三江褶皱系交汇的部位,是我国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西部最大的钨多金属矿田。矿田由南秧田、法瓦、茶叶山、瓦渣等一系列矿床组成,其中南秧田矿床是近十年来发现的超大型矽卡岩-热液脉型白钨矿床,是该区最典型的钨矿床,该矿床的深入剖析对深入认识老君山地区钨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南秧田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较系统的矿床学、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元素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对比,论述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与演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矿床的成因机制。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南秧田矿区白钨矿主要呈乳白色斑团状、浸染状赋存于“似层状”矽卡岩中,部分呈米黄色团块状、脉状产于后期长石石英脉中。据野外和镜下岩相学研究将成矿作用分为干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白钨矿阶段和方解石-硫化物阶段;2.矽卡岩矿物学研究表明,赋矿矽卡岩主要为钙质矽卡岩,矿物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钙铝榴石-绿帘石,辉石成分为Di55-82Hd18-41Jo0.3-6,石榴石成分为GrO83-89Alm7-9And4-5,表明早期矽卡岩形成于还原性环境。矿物组合与矿化分布特征显示,随着矽卡岩中石榴石、透辉石含量增加,白钨矿化增强,矿石品位增高,表明矿化与矽卡岩具有紧密成因关系,白钨矿化是矽卡岩化作用的产物。3.据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矽卡岩形成于花岗岩浆期后热液与围岩的交代作用。南秧田含矿矽卡岩低Si、富Ca、相对富Fe、Mg、贫碱(K2O+Na2O),表明其原岩可能为含钙硅酸成分较高的泥灰。并且矽卡岩稀土总量(138.997ppm)介于围岩(200.225ppm)和老君山花岗岩(66.74ppm)之间,三者具有相似的分模式,都具有LREE富集,Ce异常不明显,中等负Eu异常等特征;与不同类型矽卡岩相比,南秧田矿区矽卡岩与典型岩浆热液交代成因矽卡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表明该区矽卡岩是岩浆期后热液与围岩交代作用的结果。4.较系统开展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并首次研究了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结果表明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其中矽卡岩期石榴石、绿帘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21~423℃,0.18%~16.34%NaCleqv,热液期石英和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77~260℃,0.35%~7.17%NaCleqv,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和盐度为173~227℃,0.35%~2.24%NaCleqv。可见,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依次降低,白钨矿化主要与中高温、中低盐度流体有关,晚期大气降水混入比例加大,成矿趋于结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为以CO2、N2和H2O为主,结合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较低的特点,说明钨可能以WO42-的络合物进行迁移,与氯、氟关系不大。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源自围岩地层和岩浆,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岩浆,且混入了部分地层水和大气降水,降温和流体的混合可能是导致流体中钨矿沉淀的主要方式。5.综合研究认为,印支期变质作用使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发生了富集,而燕山期老君山花岗岩浆作用分离出的含矿热液对围岩的交代作用导致了南秧田矿区矽卡岩和超大型白钨矿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