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镉污染土壤的“蚯蚓诱导—植物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植物修复在这类污染治理中恰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将发展成为污染治理领域的朝阳产业,但超积累植物生物量小、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低是该项技术成功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年来提出的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虽能提高修复效率,但缺点是环境风险大,成本高;蚯蚓在改善土壤结构、水分和养分供应、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也是农业中的一个古老研究课题,其效果是肯定的也是明显的,同时作为土壤动物区系的代表类群,蚯蚓与土壤环境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已被大量研究。因此可设想,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接种耐性蚯蚓种,通过蚯蚓活动增加植物生物量和对重金属的活化,来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的可能性,从而为重金属的植物修复寻求一安全、经济的技术途径。 本研究以黄泥土为实验土壤,选用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mi Michaelsen)和赤子爱胜蚓(Esisenia foelide)为供试蚓种,通过室内模拟重金属Cu、Cd污染实验,对两种蚯蚓种的急性毒性毒理进行研究,揭示出不同蚯蚓种对重金属的剂量--效应关系,计算LC50,选择出耐污力强的蚓种;利用盆栽实验、重金属形态的Tessler连续提取等方法,对黄泥土和高沙土中Cu(0、100、200、300mg·kg-1)、Cd(0、5、10、15mg·kg-1)各处理的形态分布进行研究,再通过对比接种与不接种蚯蚓处理,来研究蚯蚓活动对两种土壤中Cu、Cd主要形态及高丹草有效性的影响并揭示其机理,为蚯蚓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两种蚯蚓的急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u、Cd浓度与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的死亡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u、Cd浓度与赤子爱胜蚓的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威廉环毛蚓的抑制率则呈极显著正相关;赤子爱胜蚓体内Cd累积量与土壤C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外,赤子爱胜蚓体内Cu累积量与土壤Cu浓度、威廉环毛蚓体内Cu、Cd累积量与土壤Cu、Cd浓度的关系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的LC50Cu分别为387~555mg·kg-1、412~653mg·kg-1,LC50Cd分别为809~1138mg·kg-1、708~1030mg·kg-1。综合评价,威廉环毛蚓是进行进行植物修复应用中的合适蚓种。 外源cu进入土壤后,高沙土中主要形态分布为碳酸盐结合态(Carb-Cu)和有机态(WBO-Cu),黄泥土中则以碳酸盐结合态(Carb-Cu)和铁锰氧化态(OxMn-Cu)为主。外源Cd进入土壤后,高沙土中主要形态为交换态(Exch-Cd)和碳酸盐结合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最新研究表明,双酚A(BPA)不仅是一类在人体中广泛分布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而且已成为诱发和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项新的危险因素。因此,亟需
<正> 笔者在临证时,偶然发现其对消渴亦有显著疗效。如曾治一患者,男,50岁,患糖尿病3年余,经中西医治疗罔效,空腹血糖在150~200mg%之间,患者消谷善饥,饮一溲一,体瘦乏力,近一周
目的评价来曲唑用于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30例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根椐治疗药物不同随机分为来曲唑组(给予来曲唑2.5m
<正>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倡导。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BOD5反映的可生化性是COD、TOC等其他参数都无法替代的,是水中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测定BOD5的方法很多,稀释接种法是常用的传统经典方法,应用于常规监测、比对实验、标
目的探讨产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控制措施,预防产房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总结分析产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管理对策和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严格执行管理与预防措施,使
<正>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胞宫藏泻无度
目的 :探讨清热凉血活血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电子商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现存主要问题,并提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医疗模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