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灵魂的二重奏——论苏曼殊作品的自我表现特征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曼殊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难以忽视的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苏曼殊的时候,普遍存在选择性论述的倾向。一方面,在苏曼殊的全部艺术中,作出“诗优于画,画优于小说’’的区分,研究停留在对某类作品的专门论述的层面上,另一方面,对苏曼殊的某类作品进行研究时,注重提取其“现代性”元素,注重其作品与现代文学的对接关系。   我们认为,苏曼殊的全部作品从整体上诠释了苏曼殊其人其作的特征:那就是在新旧两个时代的更替之间,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之中游移不定。这实际上是苏曼殊所处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而苏曼殊天性上的敏感脆弱使这种时代特征呈现得更加透彻。   在众多作品形式中,苏曼殊小说所体现出的二重性尤其突出。本文从苏曼殊作品的“自我表现’’手法入手,结合苏曼殊的诗歌、绘画,侧重论述苏曼殊的小说,从叙述者的立场、隐含读者的设定和内面真实的展现三个方面,论述苏曼殊“自我表现”手法的二重性。   苏曼殊作品的叙述者是一个高度张扬的“主我”,一方面“第一人称’’被真正运用到小说的叙事中,另一方面,苏曼殊未能摆脱“说书人”的视角,“第一人称”的使用存在二重性。苏曼殊期待隐含读者是一个聆听自己内心的倾诉对象,因而使用了内心独白这种崭新的形式,但是传统小说的“看官”又无可避免地在场,使隐含读者产生二重性。苏曼殊率先将小说表达的内容转向自身,却因为“自我表达”的欲望过于强烈而未能对生活真实进行虚构加工和逻辑安排,使小说的情节在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游移。
其他文献
针对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中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难以选取导致诊断结果较差的问题,采用ABC(人工蜂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σ进行优化;并构建
在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下声名鹊起的李碧华,是中国通俗文学界不可小觑的一朵奇葩。她的小说创作虽脱不开“痴男怨女”的情爱本色,却以风格特异、色调奇致见长,笔下的情爱充满激越、
学位
危机产生的机理玄妙莫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和把握,可以说是各种线性和非线性因素累积的结果,不确定性已逐渐成为大家追究危机产生原因的共识,也成为描述危机的关键词。但是,
孙自强,1965年生,山东诸城人。1986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创作研究班。现为中国美协会
宋代《诗经》学自北宋欧阳修以后,即以反对《诗序》,反对毛《传》、郑《笺》为主。“说者益多,同异纷纭”,学者莫衷一是。有鉴于此,吕祖谦博采诸家,择其精要编纂《吕氏家塾读诗记》
学位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历史文献,它比较真实的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史实,其提供的历史史料是《春秋》和《左传》等历史文献所不能代替的。
学位
采用阻抗分析法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主动隔振仿真研究,建立双层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并编程进行求解与仿真.在该模型中引入反馈控制环节,从而得到双层主动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分别
《水浒传》中有许多故事类型,每个类型的故事对小说叙事及文化研究都有一定意义。其中,诸种“赚上梁山”型故事的相似性是比较明显的,这是小说“故事类型化”现象的典型个案。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