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不自欺。信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诚与信可以互训。“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诚实不妄,恪守信用;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与“言必信,行必果”。在儒家诚信观里,从“诚”的哲学层面上讲,“诚”是天地的“真实无妄”的根本特征;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诚”是指人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品性和做人的原则与道理,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诚”还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信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综观儒家诚信观的演变发展过程,本文认为儒家诚信观就是以要求人们在思想、情感、行为上都诚实无欺、真实无妄、讲究信用、遵守承诺为基本涵义,具有“诚”与“信”独立互补的特点,广泛涉及到古代哲理、道德、政治等层面的一种基本思想信念。 儒家诚信观的逻辑演变首先经历了先秦时期,它是儒家诚信观的开端。其中上古和夏商周三代是儒家诚信观孕育产生的基础。春秋时代是其初步确立与明确化时期。随着先秦儒家对现实反思的深入,战国时期则呈现出较多的从内心之“诚”来探讨外在的“信”的缺失之因。第二是秦汉至唐时期:儒家诚信观的系统整理与定型。《中庸》的学说使“诚”更加本体论化。信道德被统治阶级钦定为“五常”之一,其地位直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而未动摇。第三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不仅对“诚”的内涵作出哲学思辨的演绎,而且使“诚”彻底上升至存在论层次。第四是明末至清时期。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思想界也孕育着反思与批判的思想浪潮,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等人对诚信的哲理化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呈现出唯物主义的趋向。 本文认为儒家诚信观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哲理化、道德化、政治化的趋向及“诚”、“信”的独立互补的特点。哲理化趋向主要体现为“诚”在儒家诚信观中,首先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诚”体现了先哲们对世界本原、万物之源的思考。道德化趋向主要体现在诚信一直是作为一个道德命题而存在,它主要是被作为对人的基本评价的尺度和人应当遵循的基本生活信条。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特点及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也使得儒家诚信观呈现出政治化的趋向。 儒家诚信观的演变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的社会条件。其中小农经济是其演变的经济基础,儒家诚信观是从传统经济结构的土壤中产生与发展起来,并深受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制约。而以血缘为主的“熟人”环境是诚信观演变的社会基础。宗法等级政治是儒家诚信观演变的制度支持,这也使得诚信道德准则在调节对象时呈现出等级差别性。 儒家诚信观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经世致用的重要原则。它既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和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当然之义,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还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时代课题催生了理论研究,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儒家诚信观在现代经济、政治和个人交往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正视儒家诚信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旧制度反人性的东西要被淘汰,适应新制度需要的部分和对人格的发展具有恒久的利益的部分也应将被继承并发扬之,发展之,使儒家诚信观更好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作用。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关键词儒家诚信观,演变,趋向,社会条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