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与大肠息肉患者相关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研究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肠镜结果、病理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大肠息肉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资料,详细收集西医临床资料、中医四诊资料等信息,筛选符合条件的214名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并征求专家意见制定大肠息肉患者调查表(见附录)并根据收集资料填写完整,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大肠息肉患者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临床症状、中医证型等规律,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中大肠息肉患者男性128例,占比59.81%,女性86例,占比40.19%男女比例为1.49:1。发病年龄区间在18岁到84岁。平均年龄为(54.36±13.50)岁,大肠息肉高发年龄段为50岁到59岁。饮食习惯中按频率从高到低描述分别为:清淡饮食64例,肥甘厚味63例,辛辣饮食59例,生冷饮食15例,其他13例。2、大肠息肉最好发部位在乙状结肠,其次为直肠、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回盲部。息肉大小多以<0.5cm存在,其次为0.5-1cm息肉,>1cm息肉最少见。数目以多发为主,多发息肉占145例,单发69例,多发单发比例为2.01:1。3、大肠息肉病理分布以腺瘤型息肉为主(117例),其中管状腺瘤(92例)最为多见,其它按大小依次为炎性息肉(61例),增生性息肉(36例),管状绒毛状息肉(20例),绒毛状腺瘤占最少数(5例)。病理分型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4、大肠息肉临床症状以腹痛最多见,其次是腹泻和腹胀、大便不成形、便秘、便血、粘液便、肛门坠胀、大便溏结不调。另有20例(9.3%)患者无明显不适。5、大肠息肉中医证候:主要以红舌、黄腻苔、白腻苔、滑数、弦滑脉为主。6、大肠息肉中医证型以肠道湿热证最多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肝郁气滞证、血瘀内停证、寒湿阻滞证。大肠息肉中医证型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饮食、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炎性息肉以肠道湿热证为主,管状腺瘤以脾虚湿蕴证为主。辛辣饮食以肠道湿热证为主。肠道湿热证在中年组多见,脾虚湿蕴证以老年组多见。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1、大肠息肉患者的性别以男性为主。大肠息肉高发年龄段为50岁到59岁。2、大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直肠,回盲部最少。息肉大小以<0.5cm为主,数目以多发为主。3、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多见,病理类型与年龄有相关性。4、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可分为5类,以肠道湿热证最多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肝郁气滞证、血瘀内停证、寒湿阻滞证。5、大肠息肉中医证型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饮食、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