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商是商务贸易交往中的重要环节,智能协商主体代替人工协商可极大提高协商的效率。与人工协商相似,智能协商主体就某个特定议题能够展开协商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共同的通信语言。(2)对所交换知识的共同理解;通常是在通信语言中定义词汇概念本体。(3)共同的协商协议;(狭义定义)这里的协议指对话的基本过程和响应消息的各种可能情况(Rule of Encounter)。传统协商Agent是把这三个基本条件硬编码(hard-coded)在协商Agent的系统中,因此在协商过程中,协商Agent只能针对具有相同机制的Agent展开协商。但是在开放环境中,协商Agent面临的是一个动态的环境,与之沟通的对象是不固定的,随时有不同结构的Agent加入和退出,所协商的议题也在不断的改变,而且每个协商Agent即使对相同的事物都有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传统协商Agent要想在开放环境中继续生存,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包括各种通信语言,协商协议和协商对象内容知识,这势必使协商Agent变得异常的复杂而不实用。因此传统协商Agent不能适合开放环境的根本问题在于:(1)交互基础被硬编码(be hard-coded)在协商Agent中,难以针对异构对象作自适应的调整。(2)每一种协商Agent使用私有的交互基础,交互基础难以被认同。由于知识本体具有知识共享,再利用与推理能力,因此异构Agent之间可借助本体的技术,将协商Agent在协商过程中所需具备的交互基础以抽象化的方式表达,使协商Agent之间参考共同的本体,标准化异构系统之间的协商方式,整体而言,本体能有效解决异构Agent对于进行自动化协商时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将本体的相关技术应用于协商Agent,提出一个以知识本体为基础的协商Agent系统模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以面向服务架构协商模型中使用的通信语言为基础,构建一个协商通信语言知识本体。(2)以面向服务架构协商模型中使用的协商协议为基础,结合合同网协议构建协商协议知识本体,并用规则语言描述协商协议中的互动规则。(3)构建一个茶叶市场知识本体,使协商Agent对茶叶市场中茶叶交易内容有共同认知,从而解决协商通讯中语义的差别。(4)构建一个以知识本体为基础的协商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中协商Agcnt与知识本体分离,使协商Agent能根据本体知识作自适应调整。(5)与[文献27]研究的ERP资源接口结合,实现协商Agent动态的调用ERP资源接口,使协商Agent的决策能基于企业生产计划。(6)对原面向服务架构协商模型特别是协商Agent进行扩展改进,改变协商Agent之间的间接通讯为直接通信。本课题针对茶叶市场和协商相关知识以本体的方式来表达,利用规则语言描述协商互动规则,并使知识本体与协商Agent分离。目的是以知识本体来解决协商Agent异构问题,使协商Agent能面向开放环境,适应更广泛的协商方式,参与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协商流程,扩大协商Agent的适应能力而又不增加Agent的复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