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规模农民工过着“城乡两栖、往返流动”的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老人和妇女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现象。他们规模庞大,分布广泛,问题突出。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和学者关注。人们对留守现象的认知也更多地依赖媒体报道,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本文结合笔者采访经历,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抽样,选取2011年至2014年(至笔者截稿前)部分月份的相关报道,分析电视新闻中农村留守现象的报道特点。绪论部分,对农村留守现象报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以往“留守现象新闻报道”的研究情况做了梳理;进而根据以往研究之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量化分析了农村留守现象报道的概况。从报道数量及年际变化情况、报道时长、报道类型、报道视角、报道主题、报道地缘、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第二章用“拟态环境”理论分析农村留守现象报道的内容特点。电视新闻呈现出不完全等同于现实形象的媒介形象,包括留守儿童的“情感孤独儿”形象、留守老人的“生活守巢人”形象、留守妇女的“劳动掌权者”形象;并着重呈现了留守者的教育、安全、养老三大问题及物质、政策、情感三种需求。第三章用建构主义表征理论分析了农村留守现象报道的形式特征。记者的角色介入,“连续剧”式效应,个像塑造群像的手法,镜头的主观纪实性都体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特征。第四章总结了农村留守现象报道存在的偏失现象及措施。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数量失衡和以“刻板成见”、“过度煽情”为主的偏颇问题。故笔者提出坚持平衡和真实报道态度,进行合理的新闻与镜头叙事策划,传媒重构打破镜像等措施。本文之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期望能对我国电视新闻在农村留守现象,甚至更广泛的其他社会现象报道方面,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