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代社会中,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满足人们强烈的身心需求,充分体现当代人们的自我完善、个性发展和身心舒畅的共同追求,为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面对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面对人们对健康、快乐、休闲、娱乐的需求,我们不仅需要对大众武术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解读,更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关注和研究。把大众武术植入社会学视野从多维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丰富武术理论发展体系,促进大众武术的普及与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比较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一、大众武术的产生应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初期就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举国发展体育为武术的“普及、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了武术的普及,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编创了面向不同人群习练的武术,满足了不同层次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大众健身的主要内容受到普遍欢迎。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使武术的发展已经从神秘文化中解放出来,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一个亮点,进而形成多种表现形式。大众武术就是其中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娱乐消遣性等特征的武术。大众武术是在大众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攻防技术为素材,以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大众为活动主体,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为目的,注重参与,不要求按严格的组织与比赛形式,在公园、社区、广场、街道等地方灵活多样开展的武术活动。三、需要是大众武术传播的动因,需要决定了大众武术的产生。人的需要推动了大众武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的不满足性是大众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需要的同一性是大众武术的基础;需要的特殊性是大众武术的基本内容;需要的可变性丰富和发展了大众武术。大众接受大众武术的过程,在个体意义上,是自我认同的贯彻和表现;在群体意义上,是社会认同的贯彻和表现。四、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同样大众武术发展也应“以人为本”。人是演绎大众武术的载体,大众武术能使参与者在活动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被尊重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抗挫能力和集体的凝聚力,规范了自己的言行,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五、大众武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不同角色扮演的平台,大众参加大众武术活动时,暂时转换了原来的角色,能够实现以一种大众平等的关系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更融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使生活区域中并不相识的人们可以通过大众武术这种活动找到归属感。六、大众武术为社会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表现在:武术的伦理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武术的防身自卫价值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得到较好的体现;武术的娱乐消遣为人们闲暇时间的发泄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渠道;武术的强身健体功能减小了因疾病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机会。七、大众武术的发展要看武术的普及,只有武术在普通教育中得到普及,才是武术的真正普及。武术教育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最关键问题,目前学校武术教学给人的感觉是繁杂、枯燥、难学、没用。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和借鉴国外武技教学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地挖掘武术的魅力所在,继承传统,发扬创新,并赋以时代的生命力。八、大众武术群体作为大众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境,给大众提供了一条接触社会、适应生活和确认自我的途径,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中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九、社会是大众武术的发展环境。大众武术是一种休闲文化,一种流行文化,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大众媒介是社会传播的渠道,社会传播是大众武术流行的基础,它促进了大众武术的流行。十、大众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是大众武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大众武术的思想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大众武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精神动力。十一、大众武术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化方向发展。能够满足休闲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增加我国体育人口。在全民健身中参与大众武术的人数呈现出城乡女性多于男性;参与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中年群体相对较少。目前现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十二、影响大众武术发展的因素表现在大众自身因素、大众武术自身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影视宣传的影响、竞技武术的异化、学校体育的影响以及现代健身项目的冲击等。十三、发展我国大众武术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大众武术的认识;把段位制、会员制与大众武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全民健身路径;注重大众武术“竞赛”和表演;注重大众武术“自我暴露”;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加强对大众武术社会指导的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