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肝脏损伤及其对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并探讨依达拉奉在缺血性脑卒中致肝损伤模型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预防治疗脑卒中后病发引起的肝脏损伤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60~300g。随机分为四个组,每组大鼠20只。即:正常对照+生理盐水组(Control+NS组;CN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e+NS组;SN组)、模型对照+生理盐水组(MCAO+NS组,MN组)和模型治疗+依达拉奉组(MCAO+Edaravone组,ME组)。采用后期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进行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先建立大鼠脑卒中模型,进而观察肝脏损伤情况。假手术组只切开大鼠颈部皮肤肌肉,分离血管后不置入线栓;依达拉奉治疗组在成功置入线栓后,经鼠尾静脉泵注依达拉奉3mg/kg;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分别经鼠尾静脉泵注生理盐水3mg/kg,各组均维持在30min内泵完。待大鼠完全苏醒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的评分;手术6h后处死大鼠取材。行脑组织TTC染色;取血清,分别检测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钙离子(Ca2+)的浓度;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力及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髓性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肝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肝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缺血性脑卒中致肝损伤大鼠的模型建立成功:实验前所有大鼠Zea-Longa评分为0分,实验后CN组与SN组大鼠评分0分,MN组与ME组大鼠评分均为1~3分;6h后TTC染色MN组与ME组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有部分苍白缺血区。血清检测结果:CN组与SN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ALT、AST浓度:与SN组比较,MN组与ME组均升高;与MN组相比,ME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B、Ca2+含量:与SN组比较,MN组与ME组均降低;与MN组相比,ME组ALB含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N组与ME组相比,C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SOD含量:与SN组比较,MN组与ME组均降低;与MN组比较,ME组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MDA含量:与SN组比较,MN组与ME组均升高;与MN组比较,ME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TNF-a、MPO、IL-6含量:与SN组比较,MN组与ME组均浓度明显升高;与MN组比较,ME组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CN组与S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组比较,MN组与ME组凋亡细胞比率均有增加;与MN组比较,ME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细胞病理结果发现,MN组肝细胞发生肿胀变性,空泡样改变、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紊乱,肝门周围有充血,可见有炎性细胞的浸润,细胞核染色加深。ME组肝细胞坏死减轻,可见有相对较完整的肝小叶结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发现大脑中脉栓塞6h后可并发引起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缺血、缺氧导致的氧自由基释放增加,能量代谢异常及细胞内Ca2+增加有关;同时大量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释放入血,激活细胞凋亡途径,进一步造成肝脏的损伤。本实验研究也表明依达拉奉能够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增强抗氧化应激,减轻细胞膜的过氧化;减少TNF-α、MPO、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