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狭窄性病变是胆胰系统的常见疾病,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类,其中恶性狭窄的常见原因为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常使其难以和良性狭窄鉴别开。传统诊断方式如组织取样的敏感度较低,无法准确诊断胰胆管狭窄病人。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作为一种新型内镜技术,能为检查者提供病变组织的实时显微信息,近年来已应用于胰胆管狭窄的诊断,但各研究间的诊断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荟萃分析的方式评估CLE、组织取样、CLE联合组织取样三种方法对未确定性质的胰胆管狭窄的诊断效能,以期为建立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案提供依据。此外,随着CLE研究的深入,CLE分子成像诊断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而疾病特异靶点的选择是影响CLE分子成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的方式识别与CCA相关的模块与关键基因,以期为CLE分子成像应用于CCA的诊断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更深层次了解CCA的病因病机提供线索。方法:1.搜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使用CLE诊断未确定性质的胰胆管狭窄的文献。纳入研究在经过质量评估后,对研究中诊断效应值进行合并。在构建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后,进一步借助软件分别计算三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并使用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来进一步分析CLE的诊断效果。2.选择来源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CCA基因表达谱数据GSE89747进行分析。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使用WGCNA分别建立肿瘤和肿瘤-正常样本共表达模块,并对其中含基因较多的模块完成富集分析。在识别出与CCA肿瘤发生最相关的模块后,进一步构建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并最终鉴别出与CCA发生相关的枢纽基因。结果:1.纳入12篇文献,涉及591位患者。这些文献中有9篇同时评估了组织取样方法的诊断价值,4篇评估了CLE联合组织取样方法的诊断效能。其中CLE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7%(95%CI,83-91%),76%(95%CI,70-81%),0.8705;组织取样方法对应的三个值分别为64%(95%CI,57-70%),94%(95%CI,90-97%),0.8040;联合诊断对应的三个值分别为93%(95%CI,88-96%),82%(95%CI,74-89%),0.9377。敏感性分析示CLE对胰胆管狭窄的诊断结果稳定性良好。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巴黎分类标准组中CLE的汇总特异性高于使用迈阿密分类标准组(79%VS 70%),使用导管组的汇总特异性高于使用胆管镜通道组(71%VS 6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纳入各项对CLE诊断胰胆管狭窄结果的异质性均无显著影响,在绘制漏斗图后发现无发表偏倚(P=0.936>0.05)。2.通过对CCA肿瘤样本表达谱进行共表达模块构建后,最终获得36个显示生物学意义的CCA共表达模块。对包含基因数目排列前五的模块行富集分析后发现,基因主要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胆汁分泌、补体系统、m TOR信号、PI3KAkt信号等通路显著富集。在对肿瘤和正常组织样本进行联合共表达模块构建后,获得2个与肿瘤发生显著相关的模块,其中tan模块相关程度最高(cor=-0.74,P=2e-9)。在计算tan模块的模块隶属度(module membership,MM)和基因显著性(gene significance,GS)后,选择该模块中具有高模块连通度(MM绝对值>0.8)和临床特征关联紧密(GS绝对值>0.2)的基因作为候选枢纽基因。通过对tan模块中基因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包含133个节点和409个边界),提取其中62个连通度≥4的节点作为候选枢纽基因。最后定义两组候选枢纽基因的共同部分为关键基因,包括IL6,SELE,BDKRB1,CD79A,IGJ,CTSG,FOSB,IL1R1,NAMPT,C5AR1,S100A8,CCL19,SOCS3,THBS1,ADAMTS1。结论:1.通过荟萃分析的方式评估CLE、组织取样、CLE联合组织取样三种方式对未确定性质的胰胆管狭窄的诊断效能。和组织取样方法相比,CLE可提高鉴别胰胆管狭窄性质的敏感度;使用CLE+组织取样方法联合诊断胰胆管狭窄可能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该种方式的诊断效能。2.通过WGCNA构建CCA的基因共表达模块,鉴别出的模块和关键基因可为CLE分子成像应用于CCA的诊断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理解CCA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