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策文比较研究——中国唐代与日本奈良·平安时代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唐代与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策文”,即朝廷所举办的选拔考试的问题(策问)及解答(对策文)。本论文从中国唐代的贡举制度与模仿唐制而实施的古代日本贡举制度的对比出发,整理概括了两国贡举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的差异,然后通过对两国现存策文的分析,厘清了两国策文的真实面目。本文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的制度和文化对于外国的影响。唐代策文,虽然在其出现的初期阶段偏重于美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摆脱了这种偏好,策文的内容逐渐接近于社会现实。但是,日本策文却一直偏重于美文,内容几乎都与现实社会无关。在此简洁归纳两国策文的特征:唐代策文的特征是,富有政治内容,展开与现实斗争有关的议论:日本策文的特征是,重视文才与汉藉知识,不过其内容跟现实社会以及政治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两国策文的特征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于贡举人才的价值取向。中日两国贡举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差悬殊。这一地位上的区别,就是两国对选拔录用人才思想上的区别。这一区别导致了后来两国在科举制度上各自不同的结果,一是在中国的继续发展,一是在日本的形式化、最后至废止。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古代日本究竟是怎样摄取唐代策文而做到日本化的,以及在日本策文的接受方式。作为一个日本留学生出于对中国文学的热爱,我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为中日文学的比较研究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经学家,以其精审的治学风格传之后世。谈及王夫之的学术成就,便不得不说到他的“四书”研究,其主要著作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
研究了适配于铁谱显微镜的图像数字化处理系统,探讨了其原理、精度、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并介绍了Image View图像数字化处理系统的实际试用效果。
汪端(1793-1838),清代乾嘉道年间才女,所创《自然好学斋诗集》收录诗1143首,选辑《明三十家诗选》初集八卷二集八卷。曾撰成历史小说《元明逸史》八十卷,学道后焚毁其稿。汪
生存探寻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种创作现象,中国现代诗人身处价值转型时期,失去了终极价值关怀,遭遇虚无,于是在诗歌创作中开始了精神探索之旅,为生命寻求存在的意义。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