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朽是导致木材破坏、影响木结构耐久性最严重的一种缺陷,但目前国内对于腐朽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局限于树种的耐腐性试验,尚缺乏木结构的耐久性评估方法。木结构耐久性评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耐久性现状评价与剩余耐久年限预测。从工程结构的角度出发,腐朽深度是评估木结构耐久性较为理想的指标。因此,实现对在役木构件腐朽深度的定量检测及对腐朽深度的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为找到合理的木材材质与腐朽深度判别方法,本文基于木材阻抗仪对拆自实际建筑的旧木构件进行了微钻检测,通过对检测阻力曲线的详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提出了波形判别分区法、区域阻力均值判别法及基于阻抗比的腐朽边界判别法等检测分析方法。木材边材、心材与髓心材的阻力曲线具有明显不同,可依据曲线波形特征进行分区,并通过计算各分区的区域阻力均值进行材性判别。一般情况下,心材区阻力均值要高于边材区阻力均值,若不满足,可考虑发生不同程度的心腐。基于阻抗比的腐朽边界判别法主要适用于判别木构件的表层腐朽深度,阻抗比是指腐朽区阻力均值与健康材区段阻力均值之比。通过波形判别分区、分区内区段划分、推进计算阻抗比,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腐朽边界进行判别,从而得出具体的表层腐朽深度。结果表明:检测木梁心材区裂缝延伸腐朽的平均深度为22mm,检测木柱边材区表层腐朽深度的平均值为13.5mm。本文开展了为期112天的恒温恒湿室内加速腐朽试验研究,以期为自然环境下腐朽深度演化分析提供基础。试验前期准备主要包括试样制作、培养箱设计、菌种选用培养、培养基配制、接种侵染及试样腐朽等,后续则对经历不同腐朽时间的试样进行了现象目测、名义失重率测定、腐朽深度微钻检测及名义力学性能测试。考虑到力学性能变化对腐朽较为敏感,本文提出了等效相对腐朽深度的概念,并利用名义力学性能退化率对其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腐朽84天试样的平均腐朽深度为1.8mm,其相对腐朽深度为9%;由于抗压试样尺寸小,更容易形成均匀腐朽,因此由名义顺纹抗压强度退化率推导的等效相对腐朽深度(8%)与实际检测结果较接近。基于此,本文还对室内加速腐朽试样的腐朽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自然环境中的腐朽演化可以分为腐朽开始之前和腐朽后深度演化两个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两个阶段展开了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及资料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转化,对不同温湿度环境下腐朽开始时间tlag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木材腐朽若干影响因素的总结分析,提出了实验室理想环境向自然环境转化的折减系数,并据此初步建立了自然环境下木构件腐朽深度演化模型,为剩余耐久年限预测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