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陈忠实凭此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小说的重要作品,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白鹿原》中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元素。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陕西作家,陈忠实对关中大地的民俗及文化极为熟悉,并自觉地将关中地区的民俗融入到小说当中。《白鹿原》的民俗视角及其广泛,从婚丧嫁娶到伦理道德,从方言俗语到民俗仪式,从白鹿传说到鬼邪妖孽等。在小说中,民俗已经内化为情节,内化为人物的感情,内化为人物的思维方式,它与故事和人物已经内化为一体,让人们体味到乡村生活的苦和甜、血和悲,也在看到民俗中阴森可怖一面的同时,同时也看到了它温情诗意的另一面。也就是说,民俗正是作家建构长篇小说的基本要素。在《白鹿原》里,民俗的地域性元素与社会历史、国民民族等史诗性的审美表达交融为一体,形成了《白鹿原》的独特魅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历史学批评、文本分析、传记批评、民俗学等。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民俗对陈忠实的影响。首先,民俗潜移默化地制约着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其次,民俗影响了作家的艺术构思和审美活动,民俗渗透在小说人物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情节,如朱先生与牛兆濂、田小娥同贞节牌坊等,与作者幼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同秦腔人物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同构”性。再有,民俗影响着陈忠实的审美倾向。“关学”浑朴、厚重、内向的秦文化性格深深地映照在陈忠实身上,在小说中也可以体会到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郁的民族性。二、方言词汇及其“关中味儿”。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词、俗语等。这些方言词汇真实地再现了关中民众日常生活用语,蕴含着关中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作者还极尽其力,模拟关中特有的方言语调,在语气词中表现出关中方言声腔高亢的特点;作者所采用的方言词还对关中地区的房屋结构,饮食等多有涉及,无不体现了关中民众所特有的思想感情。三、民间精神世界的艺术化再现。在小说中,作者为人们展示了“贞节观”对妇女的毒害,还详尽地展示了关中的一些民俗仪式,如伐神取水、棒槌会等,透过这些仪式读者可以领略到白鹿原上民众的思想,了解某些“民族的秘史”。四、原上的“祠堂”及其艺术意义。在白鹿原,祠堂是宗法的代表。在白鹿原,宗法一方面表现出温情的一面——仁义、不计前嫌,而另一方面,宗法也表现出来它“恶”的一面——对人性的压抑、专制以及在婚姻中漠视个人主体意志,从而导致一幕幕的悲剧。 《白鹿原》如同一本近现代关中民俗的百科书,为读者展示着关中的地域特色。其中的民俗因素渗透在陈忠实关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学等诸多问题的沉重思索之中,小说通过具体的关中地区的描绘,而将意义指向了更为宽阔、深入的中国文化。作为一部史诗性巨作,“民俗”很大程度地成就了《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