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认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过程。近年来,Haidt的道德判断社会直觉模型,Greene的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以及一些道德判断研究都证明了在进行道德判断过程中,个体的情绪情感状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在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道德判断状况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有关情绪类型对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厌恶和愤怒,而内疚作为有利于人们更多的作出符合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种道德情绪被关注的却很少且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内疚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道德两难困境类型和个体的特质共情水平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借鉴国外相关的任务情境范式诱发内疚情绪作为实验处理条件,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来测量被试的道德判断,探究内疚情绪是如何影响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实验一,探究在不同类型的道德两难困境中内疚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采用2(情绪状态:内疚组、控制组)×2(道德两难困境类型:个人道德两难困境、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相比控制组,内疚组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道义性判断,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两组无显著差异。实验二:在实验一结果基础上,探究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内疚与共情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采用2(情绪状态:内疚组、控制组)×2(特质共情水平:高、低)被试间设计。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相比控制组,内疚情绪下高共情被试更倾向于作出道义性判断,低共情被试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两项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内疚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受道德两难困境类型的调节。在面对个人道德两难困境时,中学生在内疚状态下比中性情绪状态下更倾向于作出道义性判断,而在面对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时两种情绪状态下的道德判断无显著差异。2.内疚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受个体的特质共情水平调节。在面对个人道德两难困境时,高共情特质中学生在内疚状态下比中性情绪状态下更倾向于作出道义性判断,而低共情特质中学生在两种情绪状态下的道德判断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