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30多年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始于1984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择取有条件的地区,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进一步吸引投资而创造性的设立的。这些年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工业经济集聚、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和进一步开发开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下,应吸取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加快抢占技术优势的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采用各种扶持政策和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3月21日由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全区规划控制面积约4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近年来,经济开发区已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石油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53.4亿元,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0%,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家,科技型企业68家;全区规范化科研机构达6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2家,批建认定了“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尽管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一定规模,且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将逐渐成为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由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市场需求启动不足、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等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除石油相关企业外,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分散,市场、科技等知识的综合难以实现,集聚优势无法发挥,难以克服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不利影响;二是风险资本缺位,经济开发区对风险资本的引进和利用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仍很大;三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市场化进程缓慢,国内市场需求无法打开;四是政府、科研等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互动、衔接、信息共享不足。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技术-市场-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系统分析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发展模式与创新政策演变等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常态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与决策参考。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趋势与不足、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T-M-P”分析框架和基于“技术-市场-政策”的分析框架提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