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P(sidepopulation)表型最早在小鼠的骨髓细胞中被发现,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多种正常组织中都存在具有SP表型的细胞。当细胞被Hoechst33342染色后,有一小部分细胞表现出Hoechst低染的特征,这部分细胞就被叫做SP细胞。最近,在多种肿瘤细胞中也发现了SP细胞的存在,肿瘤中的SP细胞代表了一个独特的细胞亚群,深入了解这一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必将对肿瘤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以人胃癌细胞系BGC-823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在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以及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选技术,进行了Hoechst33342染色分析。目前,对于胃癌中SP细胞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因此我们进一步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中的SP与非SP细胞做了抗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研究,最后研究了这两个不同亚群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特征。
实验所选的三个细胞系中均检测到了SP细胞的存在,并且证实了SP表型与ABCG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多种方法证明了BGC-823中的SP细胞比非SP细胞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具体表现在:第一,5-FU处理会通过抑制非SP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SP细胞比例的增加;第二,分选后的SP细胞在药物处理后也比非SP细胞显示出了更强的生存能力。通过对由分选后的SP与非SP细胞所衍生的子代细胞的再染色分析,我们发现两者表现出了不同的细胞群体组成结构,前者中SP细胞的比例回复到了正常水平,而后者中的比例却发生了明显降低。而在体外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实验比较中,并未发现SP比非SP细胞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SP细胞的存在的确是肿瘤异质性的一种表现,这部分细胞展示出了更强的耐药性,很可能成为制约肿瘤化疗效果的瓶颈。若能将其作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一个靶向研究目标,必将为攻克肿瘤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