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的短缺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增加新增耕地的数量是面临的重要主要问题之一。土地整理是在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持续增产、确保粮食持续供给、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而整理效益评价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整治工作的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效益评价是整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有利于优化空间格局,缓解人地矛盾,对土地利用开发等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方向,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本文以定州市西城乡土地整理项目作为效益评价的实证研究对象,阐述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以构建研究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隶属度,构建效益评价模型,对土地整理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土地整理效益等级。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 (1)研究区土地整理后,静态投资收益率、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年纯收入较土地整理前均增加,投入产出比比整理前减少,单位面积投资为每亩1806.81元,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分值由41.01提高到77.65;通过整理新增耕地率达5.79%;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为6.58%,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增加了粮食产量,社会效益分值由55.47上升为83.44;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研究区的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到95.14%,增加了5.79%,土地垦殖率由整理前的88.76%提高到整理后的94.55%,整理后的土地平整理率为2.53%,生态效益分值由51.16上升到77.88,表明土地整理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2)通过把土地整理前后的效益情况进行对比可知,研究区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经计算,整理前综合效益评价分值为47.55,整理后提高到78.86,综合效益评价等级已由“差”提升为“良”,“好”,表明综合效益成效显著,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整理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达到“良”,“好”级别,说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促进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尝试扩展延伸到西城乡其他整理项目中,同时可以比较定州市不同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发情况,甚至可以尝试将方法扩展到河北省山前平原区,为大区域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