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早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进行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探索其作用机制,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70例符合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予降血糖、调血脂、降血压、治疗基础病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两组均以6个月为一个观察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候积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踝臂指数(ABI)、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管内径的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吸烟史、基础病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影响因素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2.治疗后两组患者HbA1c、TNF-a、IL-6、CD62p较治疗前有改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bA1c分别为6.38±0.67,6.56±0.45(P>0.05);TNF-a分别为10.14±9.57,12.42±15.21(P>0.05);IL-6分别为21.89±21.44,34.01±30.86(P<0.05);CD62p分别为4.86±0.66,5.22±0.70(P<0.05);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在改善IL-6、CD62p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BI分别为0.81±0.28,0.68±0.19(P<0.05);胫后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2.25±0.33,2.08±0.33(P<0.05);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1.99±0.31,1.81±0.30(P<0.05)。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在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BI值、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症候积分别为19.71±4.50,22.46±5.09(P<0.05),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了1.4%;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影响IL-6、CD62p的表达,改善ABI,增加胫后及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抗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扩张血管的途径有效地改善下肢血供,缓解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