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作辣椒的养分吸收规律及对产质的影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黔糯768玉米品种和花溪党武辣椒为实验材料,通过田间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研究在不同玉米间作辣椒密度(玉米间作辣椒行比2:4、2:6、2:8)和不同施氮梯度(160kg/ha、260kg/ha、360kg/ha)两种情况下,玉米和辣椒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两种作物对N、P、K等养分元素的利用规律、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1.在实验设计的范围内增加氮肥施入量,可以提高玉米、辣椒单作,及不同玉米、辣椒间作密度下,两种作物对N、P、K的吸收量。其中以360kg/ha氮肥梯度的单作玉米、辣椒和间作玉米、辣椒植株对N、P、K的吸收量最高。  2.不同间作密度,玉米、辣椒植株对N、P、K吸收量的影响不同。玉米间作辣椒行比对N、P、K吸收量的大小顺序符合2:4>2:6>2:8>单作的规律。  3.玉米间作辣椒可提高群体对光能的截获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并且提高了玉米和辣椒两种作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间作行比2:8,会导致辣椒的徒长,在光照不充足或养分不充足的情况下,造成间作群体长势的不整齐。  4.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可缩小不同玉间作密度玉米、辣椒对N、P、K的吸收量与单作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单作体系,还是玉米间作辣椒体系下,单作不同植株之间,玉米与辣椒之间,均存在养分竞争,增施氮肥可以减小这种竞争作用。  5.由于玉米、辣椒植株生长发育对N、P、K养分的需求不同,玉米间作辣椒种植模式体系下存在养分竞争。其中间作玉米植株对N、K的吸收能力大于间作辣椒,间作辣椒植株对P的吸收能力大于间作玉米。  6.比较不同氮肥梯度,对玉米间作辣椒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实验设计的范围内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高,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辣椒的产量均有所提高,以360kg/ha的施氮梯度,玉米、辣椒的产量最高。玉米间作辣椒的不同间作密度对单个种植带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玉米间作辣椒行比2:4最高,2:6次之,2:8较低,单作最低;比较土地当量比就具有土地资源利用价值的大小顺序是2:6最高,2:8次之,2:4较低,单作最低,间作辣椒与间作玉米相比,更具有种间竞争力。虽然2:4的种植模式在种植单位上产量很高,对养分的吸收量充足,但在间作效应上,没有优势。间作行比2:6和2:8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7.提高氮肥的使用和合理的间作密度,在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能提高玉米、辣椒的干物质积累,还能提高玉米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的含量和辣椒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提高作物的品质。
其他文献
为探讨冬小麦灌浆期氮素积累转运的时空差异和花后氮素积累转运对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的影响,及其对拔节后水分供应的响应。本试验于2013-2015年以晋麦47、矮抗58和偃展4110
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2n=4x=28)是普通小麦的近缘物种,具有耐盐、抗旱、抗多种病害等多种优良特性,尤其高抗小麦赤霉病。将其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对于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4亿亩左右,总产量约1. 5亿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荫雨寡照造成的弱光胁迫是玉米生育期间经常遇到的非生物逆境,也是当今黄淮海区玉米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每年因弱光胁迫造成玉米减产10%-15%,重者达20%-30%。弱光胁迫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选育优良的耐荫玉米杂交种是当前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