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转型的产物,名噪一时的“超级中学”自诞生以来,以斐然夺目的成绩与卓越超群的表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声名鹊起,艳压群芳。学校的经营者一路披荆斩棘,战果累累,以其创造的高考神话大获赞赏,却也一直在风口浪尖中举步维艰,“超级中学”也被众媒体贴上“高考工厂”、“制造机器”、“人间炼狱”等标签,可谓毁誉参半。诚然,“超级中学”对卓越品质的追求无可厚非,但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却也不容忽视,诸如盲目追求升学率、政绩观扭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乱象已悄然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催化剂,迫使周边高中逐渐沦为薄弱,发展之路步履蹒跚。“超级中学”既是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属于特殊的社会现象,这不仅关乎地方政府、学校以及万千学子的发展,还关系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方向,因此有必要在多维度视野下对这一复杂的现象进行深层次解析。“超级中学”的产生是变革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有一定必然性。通过系统梳理“超级中学”产生的过程,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寻找“超级中学”的政治、经济、文化逻辑起点,并从形式、公平性、功能性三个视角,整合当前学者、媒体对“超级中学”的争论,以大众视线切入“超级中学”的现状。再通过调查走访,对多所知名“超级中学”进行了考察,从地方政府、学校、学生、家长、教师等视角出发,用利益驱动、校际差距、相关群体的心声三个镜头还原“超级中学”的真实状况,尝试呈现“超级中学”的发展现状,揭示“超级中学”背后一些不为关注的事实。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归因——评价——反思”为逻辑框架对“超级中学”现象进行多维审视:在教育公平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视野下对“超级中学”产生外因与内因进行深入分析,推导出“超级中学”场域形成的文化资本逻辑结构,又在功能性理论视野下对“超级中学”的功能性、公平性以及实效性予以客观评价,再结合现象学与实践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以笔者个人“我”为视角,阐述了研究“超级中学”现象的体验与反思。最后提出相关治理建议: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展望学校革新的方向,从健全体制与机制的角度明确政府应尽的职责,以保持客观与理性为思考基点,提出了社会对“超级中学”现象的责任,呼吁社会大众理性客观地看待“超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