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形成的,随着资源开发的深入,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资源依赖性强、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因此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经济转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为例。通过采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历程阶段进行划分,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别以四川省和攀枝花市同时期为参照,对攀枝花市2004~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及内部结构、各区县经济及各区县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主要包括:矿产开发的工业起步时期(1965~1974年),矿业与钢铁基地形成时期(1975~1985年),资源综合开发与产业多元化时期(1986~2003年),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在这四个阶段中,资源开发从最初的单一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到如今的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经济也从单一行业发展向如今的产业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资源开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大中型资源开发型企业是地区经济的主体(占17.3%的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7.6%);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但工业重型化明显(近十年的平均比重为93.8%)。(2)在攀枝花市的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快,区域产业部门的增长量最大(Gij=451.6),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强(Pij=391.7),但是区域竞争力份额最弱(Dij=-190.71);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份额在三次产业中最大(Dij=9.8),但产业增长量次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慢;第一产业的产业增长量都最小(Gij=16.8),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小(Pij=12.44),但其区域竞争力强于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农业对第一产业经济贡献作用大,且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是牧业和渔业,而林业最差,增长为负。在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工业增长量和增长速度远大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区域竞争力方面较差,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发展较好,但是其区域竞争力相对于其他部门较差,并且其所处地位在不断下降。(3)在攀枝花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中,以东区和西区为主的城市经济与以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县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从而导致攀枝花市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在各区县经济中,东区总体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大,但经济增长速度慢,且第一产业在各区县中发展最差。西区的经济增长次于仁和区,但快于攀枝花市平均水平,其中三次产业在各区县中发展均较差。仁和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有良好的区域竞争力,三次产业的发展在各区县中处于中等偏上,有较大的潜力,但区域竞争力对经济增长作用最小。米易县经济增长速度慢,但其经济总体结构良好,其中第一产业在各区县中发展最好,第二、三产业次于东区和仁和区。盐边县经济增长慢,除第一产业有较好的竞争力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各区县中较差。综合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历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攀枝花市三次产业及市域内各区县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攀枝花市经济发展主要存在问题:工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工业重型化特征突出;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不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差;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过大,经济的区域聚集过于突出。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优化三次产业及内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县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县经济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