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0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ERCC1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及EGFR基因突变与ERCC1基因表达的关系,以便更深层次的了解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东院区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经组织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104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89例,经活检或穿刺并经病理证实的15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8岁-79岁,中位年龄60.5岁,有吸烟史者53例,无吸烟史者51例,有肿瘤家族史者34例,无肿瘤家族史者70例,按照病理类型:腺癌73例,鳞癌28例,腺鳞癌1例,腺棘癌1例,复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按照IASLC2009年修订的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标准进对89例手术患者进行分期:Ⅰ期41例,Ⅱ期28例,Ⅲ期2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3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51例,上述104例病人的肿瘤组织送往北京雅康博公司通过ARMS法检测分析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RCC1基因的表达情况,全部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通过SPSS13.0分析软件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本研究中,10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有43例发生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41.3%(43/104),其中外显子19突变19例,外显子21突变18例,外显子20突变1例,外显子18突变3例,外显子19、20突变2例,外显子19、21突变占总突变例数的86.1%。2在本研究中,女性患者40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24例,突变率60.0%(24/60),男性患者64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19例,突变率29.7%(19/64),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6,P=0.002,卡方检验),腺癌患者73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38例,突变率52.1%(38/73),非腺癌患者31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5例,突变率16.1%(5/31),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非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1,P=0.001,卡方检验),有肿瘤家族史者34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20例,突变率58.8%(20/34),无肿瘤家族史者70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23例,突变率32.9%(23/70),有肿瘤家族史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无肿瘤家族史者EGFR基因突变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3,P=0.012,卡方检验),非吸烟者51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28例,突变率54.9%(28/51),吸烟者53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15例,突变率28.3%(15/53),非吸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吸烟患者,二者有统计学意义(χ2=30.689,P<0.001,卡方检验)。3本研究中对89例经过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国际TNM分期进行分组,分为Ⅰ期组、Ⅱ期组和Ⅲ期组,Ⅰ期组41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23例,突变率56.1%(23/41),Ⅱ期组28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10例,突变率35.7%(10/28),Ⅲ期组20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6例,突变率30.0%(6/20),三组突变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809,P=0.090,卡方检验),有淋巴结转移者38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14例,突变率36.8%(14/38),无淋巴结转移者51例,EGFR基因发生突变25例,突变率49.0%(25/5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P=0.252,卡方检验)。4本研究中,按照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分为EGFR基因突变组和EGFR基因野生组,EGFR基因突变组43例,ERCC1基因低表达者31例,低表达率72.1%(31/43),EGFR基因野生组61例,ERCC1基因低表达者25例,低表达率41.0%(25/61),EGFR基因突变组ERCC1基因低表达率明显高于EGFR基因野生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2,P=0.002,卡方检验)。结论:1目前我们临床应用的ARMS法检测出的EGFR基因突变率与文献报道的一致。2在本地区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情况中,以EGFR基因外显子19和外显子21的突变为主,女性、腺癌、非吸烟、有肿瘤家族史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吸烟、无肿瘤家族史的患者。3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肿瘤的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关系。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ERCC1基因的低表达率明显高于EGFR基因野生的患者,也说明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对含铂类化疗药比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