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减少或阻止肝硬变和肝细胞癌变,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方案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差:LAM约16%、ADV约12%、ETV约21%、LdT约22.5%。虽然LdT治疗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但有导致CK增高的风险,限制了临床应用,故有必要探索提高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组织学应答同时又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的新方案。目的:研究加味扶正散邪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安全性。设计、场所、受试者和干预措施:按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设计原则,共入组9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全部病例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患者。治疗组予加味扶正散邪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加味扶正散邪方汤剂1剂/d,替比夫定600mg/d;对照组仅予替比夫定治疗,600mg/d。两组用药疗程均为52周。主要结局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侯积分、生物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肝组织学应答、不良反应。结果:1.入组情况:共有81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患者完成52周的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ALT水平、HBV-DNA对数值、肝组织学改变、中医证侯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证侯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缓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4.生物化学应答:治疗后两组ALT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ALT阴转率都在提高,治疗组ALT阴转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5.病毒学应答:本研究没有原发无应答患者,共有5例出现病毒学突破,均发生在对照组,其中3例发生M204I变异,2例未检测出变异,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2周、24周、36周、52周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78%、75.61%、75.61%、85.37%;对照组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7.5%、47.5%、52.5%、6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或P<0.05。6.HBeAg血清学应答:两组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而增高,治疗组在治疗后12周、24周、36周、52周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4.63%/2.44%、31.71%/24.39%、43.9%/31.71%、56.09%/43.9%;对照组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0、10%/5%、20%/10%、30%/20%。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12周时,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24、36周、52周,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肝组织学应答:共有49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1例)患者接受治疗前、后两次肝组织学检查。治疗后两组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不良反应:两组均有患者CK升高,其中治疗组18例,占43.9%;对照组30例,占7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加味扶正散邪方联合替比夫定能显著改善中医证侯、抑制HBV的复制、提高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治疗过程中病毒学突破的发生率,降低血清CK升高的比例,明显优于单用替比夫定。提示加味扶正散邪方联合替比夫定用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