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被誉为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极具社会情怀的作家,莱辛50多年来笔耕不辍,从1950年的《野草在唱歌》到2008年的《阿弗雷与艾米丽》,作品几乎涵盖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莱辛的早期非洲题材小说主要是指1950年到1961年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的前三部(《玛莎·奎斯特》、《良缘》、《风暴的余波》)、《适当的婚姻》、《重返纯真》、《爱的习惯》以及收录于《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和《抟日记》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本文重点选择了早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两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和《玛莎·奎斯特》,两部短篇小说集《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和《抟日记》。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由多丽丝·莱辛的生平和创作分期、国内外多丽丝·莱辛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根据主题和艺术特色将莱辛的小说创作分为早、中、晚三个创作阶段。第二部分归纳了国外对莱辛的研究角度大体分为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国内对莱辛研究分为翻译研究、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目前,国内外对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特别是早期非洲题材短篇小说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四点选题意义:一是对对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进行了整体研究;二是为方兴未艾的后殖民批评提供典型的个案分析;三是探讨了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的双重视角;四是探讨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的创作动因。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以后殖民批评为主,并结合文本细读、社会-历史批评、比较文学批评和空间批评对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进行解读。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解释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的后殖民性质,第一节对殖民与后殖民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节分析莱辛非洲题材小说的两个特点:自传色彩和双重视角,并将莱辛非洲题材小说与吉卜林、奥威尔、迪内森和戈迪默四位作家的作品相比较,明确后殖民解读的对象。第二章对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进行后殖民解读。第一节从农场和城市两个空间着手,分析具有殖民主义隐喻色彩的社会空间;第二节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两方面来讨论这些边缘人不同的生存状况及特征。首先,将殖民者分为追逐金钱的男性、跟随丈夫的女性、顺从或反抗的子女三种类型来讨论。接着,将被殖民者分为捍卫本土文化的黑人、迎合欧洲文化的黑人和反抗种族歧视的黑人三类来讨论。第三章分析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的创作动因,从非洲生活的经历、作家的责任感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三方面讨论莱辛独特性形成之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分析了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创作对殖民地作家创作所带来的启发和验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