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西医只是对症治疗,停药后即复发。而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全身调整,常可以治愈。多数医家认为痛经实证多,虚证少,而导师陈莹教授博采众家之长,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辨证施治的理论精髓,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痛经的认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治疗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陈老师认为脾肾阳虚,瘀血阻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是痛经的主要病机,多因虚致实,是本虚标实证,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冲任为标。在治疗上主张温肾健脾以治其本,活血化瘀以治其标,标本兼治,但在月经的不同时期治疗用药各有所侧重,非经期重在治本,经前期及经期则重在治标,自拟经痛汤,根据临床不同时期和症状特点,辨证加减,疗效颇佳。另外,老师十分推崇“脾胃学派”的观点,治病时刻以顾护脾胃为先。前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可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据资料调查,痛经发生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包括轻度45.73%,中度38.81%,重度13.55%。西医多采用解痉,镇痛及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虽止痛作用快,但只是对症治疗,停药后即复发。而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全身调整,每获良效。历代医家对于痛经论述颇多,但大多数人认为本病实证多,虚证少,偶有虚实夹杂者。而导师陈莹教授博采众家之长,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辨证施治的理论精髓,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痛经的认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治疗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陈老师认为脾肾阳虚,瘀血阻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是痛经的主要病机,多因虚致实,是本虚标实证,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冲任为标。在治疗上主张温肾健脾以治其本,活血化瘀以治其标,标本兼治,但在月经的不同时期治疗用药各有所侧重,非经期重在治本,经前期及经期则重在治标,自拟经痛汤,并根据临床不同时期和症状特点,辨证加减,疗效颇佳。另外,老师十分推崇“脾胃学派”的观点,治病时刻以顾护脾胃为先。一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科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在现…”。本条主要论述因瘀血阻于冲任、胞宫,故少腹疼痛。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妇女行经腹痛,是由于风寒客于冲任之脉而起,曰:“妇女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下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另痛也。”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寒气客于血室”并列有治疗痛经的良方——温经汤。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经来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气之滞也…”。《丹溪心法》云“经侯过而作痛者,乃虚中有热,所以作疼”。还指出“经侯过而作痛者,气血俱虚也…”。其主要提出了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气血虚弱所致痛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