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2007年9月~2008年8月年在淮河流农田下垫面采用涡动相关法(Eddy Covariance,简称EC)测得的地气间湍流通量以及辐射平衡分量和廓线资料,研究淮河流域农田地气相互作用日、季变化特征,分析了农田不同下垫面以及作物不同生长期地表反照率、水热通量、CO2通量、总体输送系数以及能量平衡比率等的变化规律,并且将涡度法与梯度法测得的感热、潜热和动量通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湍流输送特征。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不同高度的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季变化均很明显。风速夜间小于白天,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廓线夜间呈逆温状态,白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湿度基本随高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但也出现了逆湿现象。10 cm以上土壤温度有明显的日、季变化特征,而10 cm以下土壤温度只存在明显月变化。农田土壤湿度与降水及下垫面状况有关。(2)农田下垫面近地层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通量随着季节、天气和下垫面的变化,其变化的幅度、形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淮河流域热量资源较丰富,太阳辐射年总量约为4878.8 MJ·m-2;净辐射在各能量间的分配和地表反照率主要受下垫面状况的影响,感热通量在下垫面为裸地时最大,占净辐射比例可达30%~50%;潜热一直是农田能量消耗的主要形式,占净辐射比例为50%~80%,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一般均小于10%;反照率变化表现为:裸地<麦田<稻田<雪地。农田下垫面的总体输送过程中动力因子的作用大于热力作用;CO2通量受下垫面的影响较大,在不同下垫面以及作物不同的生长期,CO2通量均有明显的变化,CO2净吸收在作物抽穗期最大可达2.86 g/(m2·h),研究表明近中性条件是最有利于水热和CO2通量垂直传输的大气状态。(3)地表能量平衡分析表明:农田能量平衡处于不闭合状态,全天能量闭合率平均为0.89,各下垫面的能量平衡闭合率表现为:裸地>小麦>水稻>雪地,裸地闭合率最高可达0.91,而雪地只有0.46,白天能量平衡闭合程度明显大于夜间,白天能量闭合率平均为0.78,夜间平均仅有0.24;农田能量不闭合与夜间能量不平衡、下垫面部分能量吸收项的忽略以及湍流强度对湍流通量输送的影响有关,整个观测期涡度相关仪器直接观测的湍流能量(LE+H)始终小于有效能( Rn ? G),涡度相关仪器直接观测的湍流通量可能有被低估的趋势。(4)农田中梯度观测和涡度法观测的感热通量有较好的一致性,两方法所观测通量的复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6,且通过信度检验,可认为梯度法与涡度法总体具有较好的相关性。(5)对采用MDV方法插补前后的涡度数据在显著性α=0.05水平上进行Z检验,除CO2通量正值区插补前后数据的分布差异显著外,其它数据插补前后差异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