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涉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决定因素、发展条件、投资效应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理论体现了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长跟踪的过程,然而随着南美、亚太地区如韩国、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进程中期,这些国家的一些企业也逐渐成长为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力量,其经营模式也从对外贸易方式转向了对外直接投资。现实的改变也引发了对一些新问题思考,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是否直接复制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的经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政府主导下的国企行为,还是这些国家企业成长的自发行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是这些国家初级工业向更落后国家的转移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在理论上进行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与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相协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我国外汇储备及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相悖。与现实相对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零散。因此,对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国际化程度,使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并改善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回顾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部分前沿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适应性技术理论以及技术升级理论,尤其对刘易斯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针对邓宁的对外投资阶段理论,采用计量方法对我国数据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邓宁的理论值存在差距,就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而言,对外投资规模偏小。围绕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这一核心问题,从对外投资主体成长的微观机制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层次性。在我国,既有规模庞大的国有投资主体,也有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各种主体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合理性也不同。在比较各种投资主体投资行为合理性问题上,针对民营企业的成功案例,分析了不同主体在区位选择、产业选择和进入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并就我国企业未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方面,提出了适应中国企业的投资战略思路。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方面,归纳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与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和国民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鼓励外贸政策,对促进我国的外贸增长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导致了我国企业在产业分工中一直处于底层。应用波特的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我们进一步从我国劳动力资源素质与技术水平方面,分析了国家整体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并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考虑到微观和宏观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对现阶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进行了案例分析。分别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并购应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很多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出于模仿国际成功案例,但环境变化和战略不明确导致了企业在对外投资及年内出现了亏损。而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战略则往往取得了明显盈利效果,渐进化的对外投资途径、明确的战略目标是企业成功的合理选择。在文章的最后,针对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制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在资本方面没有获得宏观政策的支持。对比主要国家的外汇管理和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指出未来几年,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可能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尤其是民营企业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应予及鼓励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