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理论界对如何有效地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问题已经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了重新审视,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校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以及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落实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威信和教学效能感等教师心理影响着思政课的教育效果。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性作为学生心理的一部分调节和引导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效果。此外,师生交往中的心理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过程中会发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违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重思想发展轻心理关怀,在教学内容上重意识教育轻心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思想灌输轻心理疏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倾向性出现偏差,学习心理障碍突出。同时,课堂心理环境和朋辈心理环境的建设缺乏吸引性和引导性。为了更好地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和主导作用,重视教育心理效应,改进思政课教学理念,融合教育心理学理论,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心理疏导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学生要在学习思政课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会学习同时还要完善自我、实现自立。除此之外,加强对课堂心理环境和朋辈心理环境的优化,营造和谐的教学心理氛围。探索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理念、理论、方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更有效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