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临床讲究理法方药,在理法方药之外,人们往往会忽略量的斟酌。“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近年来随着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在经方本源剂量、某些方药量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关于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有些领域人们关注度仍不够。人们对量的关注往往容易聚焦在方剂中每味药量的大小,即处方量的研究,而对服用量关注较少。关于方药服用量的内容蕴含在药物的煎服方法当中,关于方药煎服方法也是临床容易忽视的环节。当下,对于方药量效的研究多关注在于不同剂量不同功效这个点上,而对不同服药反应后的用量调控关注较少。经方为方书之祖,对于煎服方法以及不同服药反应的用量调控记录相对详细。因而本文试图从经方的煎服方法入手,总结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以期对临床及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能有点滴帮助。目的1.系统总结《伤寒杂病论》原文中方药所采取的不同药物煎法和药物服法,分析其中的原因,以期对当今临床千遍一律的药物煎服方法有所启发。其中药物煎法从煎药溶媒、时间、次数、方式的角度进行总结。药物服法从服用次数、时间、温度等角度进行总结。2.中医临床是科学也是艺术,临床用药在于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不断调整。关于用量也是不断根据服药反应调整的过程。总结不同服药反应后应该采取怎样的用量调控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方药量效的临床运用有所帮助。方法研究内容主要为经方本原煎服方法以及服药反应的用量调控研究。主要通过三种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将伤寒、金匮的方药煎服方法和用量调控,以方名、剂型、煎煮时间、服药次数、调控方法等为目录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将统计出的结果结合文献进行具体分析。其次,选取部分古今临床医案,从临床的角度看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的具体运用。最后,通过研究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给药方案,与中药临床服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借鉴有益思想,同时总结具有中医思维和规律的煎服用药方案。结果1.经方本原煎法煎药溶媒:经方采用的煎药溶媒包括,普通水、泉水、甘澜水、清浆水、潦水、泉水、马通汁、井花水、酒、蜜、醋、米等。采用不同的煎药溶媒主要与药物特性和临床病情有关。煎药时间:煎煮耗水在1-3升,占统计数的39%,主要为病在上焦,或病情急迫,为攻下、回阳之用;煎煮耗水在4-5升,占统计数的43%,主要为太阳三类方(桂枝类方、麻黄类方、葛根类方)及部分杂方;煎煮耗水在6升及以上,占统计的18%,多属于去滓再煎和补益剂。煎药次数:经方大部分方剂都采用一次煎煮,分次服用。煎药方式:先煎、后下、去滓再煎、麻沸汤、煮散、煮丸等。2.经方本原服法:服药次数:顿服和一服占统计数的10%,主要为证情急迫或为达到吐下的效果;二服占统计数的21%,主要为以总药味、药量相对少,保证每次服药浓度;三服占统计数的63%,分布麻黄类方、桂枝类方、白虎类方、承气类方、柴胡类方、当归类方和杂方类;四服及以上者占6%,局部保持较高浓度,持续发挥作用或为达到某种效果。服药时间:平旦服、空腹服、按季节服、发作前服、昼夜服等。服药温度:温服、小冷服、服热粥、服冷粥等。3.方药用量控制策略和方法临床药物用量要达到与时间、地域、人体、疾病、药物的不同情况相符合的要求。需要根据服药反应不断进行药物用量的调控。病重药轻,需要逐渐增量;病轻药重,需要逐渐减量;病情危重,采取重剂起沉疴;病势缓慢,可以轻剂缓图;服用峻药,需要中病即止;慢病渐调,可以丸药缓服。久病虚人,用药宜缓;强人病急,用药宜重;暑天发散,药量宜轻,酷寒清热,用量酌减。结论临床方药用量控制有五原则、五途径、多方法。五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因药的用量调控原则。五途径为:调整用量可以通过处方环节、配伍环节、煎煮环节、服用环节、剂型环节五个途径实现。多方法为:具体用量调控可以采取取效为度、逐渐增量、逐渐减量、中病即止、重用君药、叠加用量、大量重剂、小量轻剂、剂型控量、始量-中量-尾量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