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作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同时也是会计主体,其会计信息质量也应达到较高的要求。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对贷款损失计提的准备金,既是会计准则关注的重点,也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都提出了关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相关规定。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该方法要求贷款损失准备金按照贷款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与之前使用的贷款五级分类法相比,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科学、合理。2007年以来,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上市银行开始遵循这一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首先,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规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1988年至今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逐步趋于合理的过程。此外,本文整理、总结了关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现行且较为重要的规定,比较了各规定的异同点。在对历史发展和相关规定进行阐述之后,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1年5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年度财务报告作为案例材料,结合案例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文整理了财务报告中关于贷款损失准备金情况的相关内容,主要从计提披露内容、计提方法、计提金额三个方面展开,运用表格、图形等工具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计提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揭示出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中存在的披露不完全、方法不统一、计提不充分、计提方法主观性较强等问题,并在建议部分提出对应的措施。本文提出的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建议有:(1)加强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会计信息披露;(2)坚持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3)协调会计与监管之间的冲突;(4)细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统一组合评估计提方法。 本文的写作基于2007年至2011年我国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涵盖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变动情况。此外,还对2011年财务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重点分析,分析的结果反映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金的实际情况。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对组合评估采用的“迁移模型法”和“滚动率模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种模型的特点;提出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和贷款五级分类法计提金额较高者作为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结果。